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表格式教案(2课时 含反思).doc

371阅读 | 15收藏 | 4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表格式教案(2课时 含反思).doc第1页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表格式教案(2课时 含反思).doc第2页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表格式教案(2课时 含反思).doc第3页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表格式教案(2课时 含反思).doc第4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4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女装学长男装学姐 上传于:2024-06-15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11个汉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理清课文线索,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了解周恩来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周恩来的照片。 2.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周恩来)对,他就是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周恩来从小志气高,在 12 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齐读。) 3.老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如: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在不懂的地方作批注。 (3)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读课文,思考: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所获。 3.指名汇报学习和交流情况。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 第一件事:修身课上,周恩来告诉大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事: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去。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从而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2)尝试给课文划分部分。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少年周恩来听到伯父叹着气说 “中华不振”而感到疑惑。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少年周恩来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中国人受欺凌,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从而体会到了伯父话中的含义,因此立下大志。 4.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学习归纳主要内容。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同学们!通过学习,大家对周恩来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文章的条理和主要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得很好;但我希望同学们课后还要很好地读课文,认真学习,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品质。 2.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有关词语。 (2)把课文中的三件事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回忆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在这三个阶段中周恩来的情感变化。 2.学生说,老师板书:立志、疑惑、气愤。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 (1)在学习小组内朗读课文。 (2)思考:周恩来在沉思什么,你从哪里知道的? (在修身课上沉思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分析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这里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 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4)采用“对比”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在这样的对比中,容易使我们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老师板书:博大胸怀、远大志向。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 (1)读课文,提问:听了伯父的话后,周恩来的内心感到怎样?(很疑惑)。疑惑什么呢?(学生回答)板书:中华不振。 (2)在文中画出有关产生疑惑的语句,尝试提出问题。 预设: ①为什么不能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 ②为什么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③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 (3)自由读画出的句子,注意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4)指名读,评价所读效果。 (5)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 (1)仔细阅读第15~17自然段。 (2)提问:少年周恩来看到中国人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到欺辱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气愤)。是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中国巡警没有惩罚洋人,反而训斥受害人。围观的人见此情况尽管气愤,但没有人敢说。)让学生用“因为……所以” 的句式说。 (3)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又是什么样的呢? (4)全班交流。 (5)课件出示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局势图。 (6)再读课文第16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说这位妇女是不幸的? (7)交流自己的体会。 预设: ①她失去了亲人。 她的遭遇让人同情。请你带着同情之心读。(学生读)指导朗读。 这位妇女失去的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那都是她至亲至爱的人哪!请再来读。(学生读) ②她的亲人被轧死了,她正在哭诉着什么。 看到这情景,她的心里——(学生说:生气、气愤)所以她在不停地哭诉。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女生齐读) ③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板书:受尽欺凌) 此时,你的心中在想——(学生说:中国巡警不帮助中国人,却帮外国人,真是外国人的帮凶。)中国妇女失去了亲人,中国巡警却不主持公道,她心中的悲愤向谁哭诉呀!(学生读句子)巡警不帮助她,别的人呢? ④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仔细品味围观人们的动作,你又知道了什么?(人们气愤,但无可奈何)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位不幸的妇女吧!(齐读这段话) (8)合作读,老师说:中国巡警局有没有给中国人撑腰?为什么?(指板书)——中华不振啊! (9)这个轧死中国人的外国人,最后有没有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