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第27课《故事二则》教学设计
课题
故事二则
单元
8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4年级
学习
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读“拜、侯、肤、剂、髓、纪、标”和认识多音字“纪”。
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的道理。
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难点
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的道理。(重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回答:《刻舟求剑》《揠苗助长》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寓言小故事——《扁鹊治病》《纪昌学射》。
出示课题:《故事二则》
思考、讨论问题。
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
讲授新课
一、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
bài hóu fū jì suǐ jǐ biāo
拜、侯、肤、剂、髓、 纪、标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开火车读
2.多音字
纪:jǐ纪昌 jì世纪
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教jiāo (教学)
jiào (教室)
在教(jiào)室里,一年级的老师在教(jiāo)学生读汉语拼音。
二、学习《扁鹊治病》
词语释义(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
理睬: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表示意见。
一声不响:一点儿声音也没有。本课指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不说一句话就走了。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1.介绍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3.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4.带着问题读课文:《扁鹊治病》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1)想一想,课文写了一讲什么事?
扁鹊四次请求给蔡桓侯治病,蔡桓侯不听,后来,蔡桓侯病死了。
(2)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扁鹊去拜见蔡桓公,发现他有点小病,但是蔡桓公不相信。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写扁鹊多次告诉蔡桓公病情,但是蔡桓公都不相信。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扁鹊逃往秦国,蔡桓公病死。
四、精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
1.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扁鹊三次拜见蔡桓公想为他治病结果如何?请按照表格的形式写出来。蔡桓侯的病情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的?扁鹊对待治病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你认为蔡桓侯病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蔡桓侯是怎样对待扁鹊的劝告的?
2.探讨、交流,然后回答。
(1)扁鹊三次拜见蔡桓公想为他治病结果如何?请按照表格的形式写出来。
诊次
日期
病症
治疗建议
患者表现
第一次
有一天
皮肤上有点小病
热敷
认为自己没病
第二次
过了十天
并在皮肉之间
扎针
很不高兴
第三天
十天后
病在肠胃
服汤药
非常不高兴
结果
有过了十天
病已深入骨髓
只能等死
浑身疼痛
(2)蔡桓侯的病情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的?
皮肤上 → 皮肉之间 → 肠胃 → 骨髓 → 病死
(3)扁鹊对待治病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站了一会儿→又来拜见→再一次来拜访→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4)你认为蔡桓侯病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隐瞒疾病,害怕医治,不接受他人劝告。
(5)蔡桓侯是怎样对待扁鹊的劝告的?
不高兴→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奇怪→派人去请
(二)分析语句。
1. 全班探讨学习:
(1)快速读课文,边读边做标注。
(2)讨论下列句子的含义。
2.探讨、交流,然后回答。
(1)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这是对蔡桓公的语言描写。蔡桓公的话语中流露出对扁鹊的讽刺,说明他根本不相信扁鹊的话。
(2)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cǎi)他。
“很不高兴”说明蔡桓公有点生气了,“没有理睬”说明蔡桓公对扁鹊反复说他有病很反感。
(3)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这已经是扁鹊第三次拜见蔡桓公了。蔡桓公的病情虽然严重,但还有治好的可能,因此扁鹊一次次拜见蔡桓公,劝说他赶紧治病。此处语言描写表明扁鹊医德高尚,对病人很负责。
(4)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这是动作描写。“老远望见”“只看了几眼”说明扁鹊在观察蔡桓公的病情。“掉头跑”,扁鹊的这一做法与前三次形成对比,制造了悬念。
(5)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fū)烫(tàng)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jì)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suǐ),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这里扁鹊对蔡桓公的病情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这些句子在解释原因的同时也与上文每一次扁鹊见到蔡桓公时对其病情的推断相吻合。此处语言描写表明扁鹊不愧是一代名医。
3.分角色朗读。
4.指导朗读。
(三)小组交流学习:
1.相互探讨:蔡桓公明知扁鹊是名医,为什么对他的话不相信呢?扁鹊为什么跑到秦国去了?概括课文课文的主题?
2.相互、交流,讨论然后回答。
(1)蔡桓公明知扁鹊是名医,为什么对他的话不相信呢?扁鹊为什么跑到秦国去了?
蔡桓公不相信名医扁鹊的话原因有二:一是蔡桓公觉得自己身体好得很,没有什么不适;二是蔡桓公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因为扁鹊知道此时蔡桓公的病深入骨髓,无药可救,为了避免杀身之祸,他就逃到秦国去了。
(2)概括课文的主题。
《扁鹊治病》通过写蔡桓公不听扁鹊的劝告,病情越来越严重,最后病发身亡的故事,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3)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两个成语?
讳疾忌医:隐瞒疾病,不愿意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防微杜渐:比喻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他发展。
(4)拓展延伸:穿越时空的对话:把你要对蔡桓公所说的话写下来。
五、学习《纪昌学射》
词语释义(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
拜见:敬辞,拜会;会见(从客人方面说)。
高明:(见解、技能)高超。
一声不响:不发出一点声响。形容沉默不语或寂静无声。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请教:请求指教。
聚精会神: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
百发百中:每次都命中目标,形容射箭或射击非常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1.介绍纪昌:
纪昌,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人物,为神箭手,以好学和坚韧著称,出自《列子·汤问》。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3.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4.带着问题读课文:《扁鹊治病》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1)想一想,课文写了一讲什么事?
纪昌学射箭的故事。
(2)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纪昌一练用眼睛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眼。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 二练用眼睛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意见很大的东西。
四、精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
1.全班讨论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飞卫要求纪昌做?纪昌是怎样的练习眼力的?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能成为射箭能手吗?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探讨、交流,然后回答。
(1)飞卫要求纪昌做?
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你、不能眨一眨。
虽然你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你要练到把极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模糊难辨的东西看得很清楚,那时候再来见我。
(2)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能成为射箭能手吗?
学习本领和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3)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学任何一项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
(4)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一项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
(二)分析语句。
1. 小组讨论学习:
(1)快速读课文,边读边做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