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2.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3.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4.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5.布鲁纳认为,无论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6.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7.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 )。A.教学计划一教学大纲一教科书 B.课程总目标一领域目标一学科目标C.课程目的一课程评价一课程实施 D.知识一经验一活动8.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计划 C.课程是经验 D.课程是活动13.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14.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 )。A.杜威原理 B.泰勒原理 C.斯宾塞原理 D.赫尔巴特原理15.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材 D.教科书16.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为( )。A.科学性、操作性、基础性、适用性 B.普遍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C.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D.科学性、思想性、强制性、适用性17.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 )。A.课程目标 B.课程实施 C.教学任务 D.课程评价18.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19.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整体性原则 B.迁移性原则 C.生理适宜原则 D.合理性原则20.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二、填空题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2.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 )。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 )、( )。4.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分类,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 )、( )。5.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层次,课程类型分为( )、( )、( )。6.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 )为主。7.拓展课常常以( )的形式出现。8.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 )的形式出现。的结果”,属于课程评价的( )。20.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三、简答题1.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2.制订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3.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
4.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5.简述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6.简述现代课程观的基本内涵。
7.如何正确实施课程评价?
四、论述题1.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
2.试述课程编排中的“心理逻辑原则”与“学科逻辑原则”。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C解析:最早倡导从“测验”转向“评价”的是美国的教育评价与课程理论专家泰勒。1933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发起了一项著名的研究,成立了由泰勒领导的评价委员会,因历时长达八年(1934~1942),故人们称之为“八年研究”。1942年评价委员会发表“史密斯一泰勒报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评价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从而奠定了现代教育评价的基础。泰勒也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因此,答案为C。2.C解析: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从课程制定者的角度和课程管理的需要,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从课程修习的角度和课程设置的要求,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因此,答案为C。3.C懈析:美国课程的实践活动和日本的综合活动都讲求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直接接触到事物或进行操作,从而获得直接感知的经验,反映了课程注重直接经验的趋势。因此,正确答案选C。4.A解析: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是包含七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注重分科的学习;工业革命后,按照社会的需求,开始设置以自然科学为主的分学科课程体系,注重不同内容的学习,都属于学科课程。因此,正确答案选A。9.A解析:我国中小学仍然实行学科课程体系。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分科设置;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和探究方法选择和安排;在教学上强调教师讲授。学科课程强调知识的逻辑结构,但是往往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易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动作用,是一种典型的“课程即知识的表现”。因此,正确答案选A。10.C解析: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因此,正确答案选C。11.A解析: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评价理论。他最早将课程评价的理论引入到课程编制过程之中,从而使教育目标精确具体、课程内容严密统一,课程编制更具有操作性。因此,正确答案选A。12.D解析: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对传统教育理论的批判,主张用直接经验取代间接经验,活动课程来取代知识课程,以儿童中心来代替教师为中心。他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因此,正确答案选D。13.D解析: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划分教育阶段,并且为各个阶段设置相应的课程,此外,他还论证了灵魂的三个部分及与之对应的三种教育。因此,正确答案选D。14.B解析: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他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讨论展开的,这四个基本问题可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根据这四个步骤来进行课程的编制。因此,正确答案选B 。15.A解析:课程标准又被称为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因此,正确答案选A。16.C解析:教科书的编写应该遵循的原则主要有:科学性、思想性,内容的基础性,对学校的适用性,体现受教育者的心理顺序,兼顾学科内容和各级教材的衔接。也就是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因此,正确答案选C。17.B解析: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设计得越好,实施起来越容易,效果也就越好。因此,正确答案选B。18.B解析: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首先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因此,正确答案选B。19.D解析: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原则。因此,答案为D。20.A解析: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是一级课程。因此,正确答案选A。
二、填空题1.课程的改革2.课程3.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4.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5.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6.基本技能7.选修课8.特色课9.儿童19.目的游离评价20.背景评价
三、简答题1.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答: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要求包括生产、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学校课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定。社会时代发展的状态与需要,是形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结构体系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如古代,学校教育重语言、政治、伦理和宗教等学科。至近代,自然科学学科、技术性学科、社会科学学科才逐渐在学校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现代的学校课程必须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以及内容、手段的更新变化。(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课程内容应反映各门科学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时间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概念。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4)课程理论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及课程的历史,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学校课程毕竟是要传递通过其他社会经验难以获得的知识,而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支柱。由于不同的学科专家熟悉该领域的基本要领、逻辑结构、探究方式、发展趋势,以及该学科的一般功能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所以,学科专家的建议是课程目标最主要的依据之一。由于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交互起作用的,对任何单一因素的研究结果都不足以成为课程目标的惟一来源。如果过于强调某一因素,就会走到极端。课程史上出现过的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学科中心课程就是这类典型的例子,它们基本上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3.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答:课程评价在整个课程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发现课程与教学存在的不足,找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缺陷,从而提出改进的建议,以有利于课程与教学的改进和学生学业成就的不断提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过去学校教育主要采取考试的评价方式,分数成为学生评价的惟一指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在我国,量化评价范式一直是主导的评价范式,标准化测验,常模参照测验等评价工具非常流行。这种测验侧重于简单的知识记忆和机械训练,很多复杂的思维活动及其过程无从考察,以至于出现只重视评价结果,不注重评价过程的流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加科学。(4)强调参与与主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评价不仅仅是老师的工作,学生的自我鉴定和互相鉴定也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评价被看作是课程与教学的一个有机环节,也是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评价作为一个过程,不仅仅关注结果,评价的过程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4.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答: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他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其中课程设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确定教育目标泰勒认为目标的确定须以广泛的教育哲学为指导原则,主张通过三个来源来确定,即学习者本身,当代校外生活和学科专家的建议。由于从这三个来源中所得到的目标不但数目多,而且会出现彼此不一致的情况,泰勒又提出对目标进行“过滤”的两道“过滤网”:一是对照学校的办学方针和社会哲学,删掉部分不合要求的目标;二是依据学习心理学,删去学生达不到或不符合其年龄特点的目标。(2)选择学习经验所选经验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助于获得组成各种知识的原理、原则、实验、事实等;有益于发展学生的社会态度和兴趣。(3)组织学习经验学习经验的组织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断重复练习和继续发展的机会;后一经验须在前一经验的基础上拓宽和深化;注意学习经验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学生行为与所学内容的统一和连贯。(4)评价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经验包括教育方案实施前、后的两次评价,并对评价结果作恰如其分的解释。5.简述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答: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课程。这就要求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2)从“双基”到“四基”的趋势基础教育领域不仅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双基”,也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趋势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任何教育都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网络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重了。(4)课程综合化的趋势综合课程的提出及发展缘于对分科教育缺陷的批判,综合和分科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划分也是相对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和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同阶段的课程综合具有不同的意义。(5)课程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趋势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更有效地融合起来,给已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而充分学术化了的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把中小学的通识教育和劳动,技术、职业教育适度融合起来,通盘考虑。(6)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三级课程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下一级课程对上一级课程必须既坚决执行,又创造性地自主开发。(7)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可能和机遇,为各种不同特色的学校和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发并提供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促进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8)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在新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将会逐步占据主要地位。(9)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必将进一步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前进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与改革的体制必将更加健全,队伍必将更加巩固,机制必将更加合理。
6.简述现代课程观的基本内涵。答: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如下六种趋势:(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的会话本质当人们强调学科而且只强调学科的时候,课程的内涵也就与学科内容等同起来。为了切实保障儿童的发展、把儿童的发展置于课程的核心,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学习者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把课程只是作为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设定的目标、计划或预期结果,必然会导致把教育教学过程本身的非预期性因素排斥于课程之外。因此,人们开始走出预期目标、计划的限制,关注教学情境进行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强调“过程课程”。这并不是不要目标、计划,而是把目标、计划整合于教学情境之中,使之促进而不是抑制人的创造性的发挥。(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当片面强调课程作为学科内容、片面强调课程作为目标和计划的时候,必然导致教材等同于课程、教材控制课程的现象。当强调课程作为学生的经验、强调教育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的时候,必然会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的情境。课程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念的重大变革。(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在课程论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两个相对应的范畴。“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是根据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所颁布的教育计划、教学大纲而制定的。“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类课程当然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学校中的隐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