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试题
袁珺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4.12通过2006.6.29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10.31公布1994.1.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9.4通过2006.12.29二十五次修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6.7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不收学费从2006.9.1开始。
18岁可脱离监护人,未成年人16岁可进网吧,12岁可坐在摩托车后座。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教育学》。
第一个提出要把教育学变为科学,应该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的是培根。
达尔文是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
赫尔巴特的教育主张被称为传统教育派。
赫尔巴特是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阐述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夸美纽斯。
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其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孟子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学校教育起源的情况,而且记载了当时教育的内容和宗旨。
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
“教育”最早见于《孟子》
《论语》记载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学上,将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无阶级性;为生产劳动服务;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手段极其简单。
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文法、修辞、辩证法。
康德认为“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决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作出了贡献。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在京师同文馆。
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目前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关系。
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
1904年公布的“癸卯学制”是我国学校从古代学校走向现代学校的第一个学制。
中国近代史上产生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1902年的壬寅学制。
我国历史上首次规定中小学六三三制的学制是壬戌学制。
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的出现。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代完备学制系统的出现,诸如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戌学制等,标志着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兴起。
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主要体现。
被称为“现代教育测验之父”的是桑代克。
“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教育漫话》。
《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最早提出“助产术”的是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
《理想国》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倡导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教学模式的人是杜威。
“教育即生长”是杜威的观点。
杜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倡导教师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向学生学习。
教育史上“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杜威。
我国历史上,将教师纳入“天、地、君、亲”序列的人是荀子。
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充分体现了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
孔子认为启发式教育的基本方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校文化从其形式上来看,可以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沟通的直接目的是信息传递,通过信息传递而实现情感交流、激励和控制等。
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在管理活动中占有中心地位。
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学校的产生。
现代学制(现代学校制度)首先产生于欧洲。
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尺度。
按性质分,学校绩效评估可以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从内容上看,在较低层次上,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亲近感。
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使命是教书育人。
据可查证的资料,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
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最根本、最基础的因素是学生的学习方式。
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持遗传决定(认识)论的观点:高尔顿的血统论、柏拉图的三等论、基督教的“原罪说”;中国的性善论、性恶论。
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是教师的专业素养。
当代教师质量最集中的素养是教师的专业素养。
素质教育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是创造能力。
衡量人类活动标准的最主要的三个尺度是真、善、美。
课程目标的依据是对社会、学科和学生的研究。
制约课程设计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知识和儿童。
课程设计的方法大致有:主观法、客观法、实验、经验法、活动分析法。
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不仅决定着德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也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
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和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德育过程可以从培养知、情、意、行的任何一个方面开始,因为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发现法的倡导者是布鲁纳。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研究,师生关系主要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的教学环节是组织教学。
根据教育发展的历史,最早的教学手段是人自身的活动,人们从实践活动中,尽心言传身教。
原始社会末期,学校和专门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还没有出现,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家庭教育,主要方式是言传身教。
目标管理的理论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管理方式转变为自控式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成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生物起源说。
对于教育的起源问题,英国教育家沛西·能的观点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关于教育的起源有四种观点。神话起源说为宗教所持有,认为教育与其他万物一样是由人格化的上帝所创造。生物起源说以勒图尔诺和沛西·能为代表,认为动物也有教育,教育是生物学的过程。心理起源说以美国教育家孟禄为代表,认为教育是人类的类本能,是遗传的,而不是文化和社会的。劳动起源说源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的教育思想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国家教育理想是通过教育目的来体现的。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核心、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
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必须学习的教育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各科教学法。
曾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阶段的教育是初中阶段。
初中阶段的少年正处于身心过渡时期,也被喻为“起飞阶段”。
“要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要求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是学科专业知识素养。
学科专业素质是基本的知识技能。
反映试题的基本质量的指标是信度。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育教学,但是同时扮演着学生管理的其他角色。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反映了封建社会教育的阶级性。
在构成课程的理论基础中,哲学对于课程的影响最为长久、最为深刻。
哲学是其他学科的发源地。
教学模式是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关键。
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初中、高中。
幼儿园不属于基础教育。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体现的教育思想是教学重点在于学习的过程。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决定教育性质的主要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提出了著名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是泰勒。
在学生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团结集体。
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机体的组织形成以及集体的团结。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
“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终身性特点的要求。
为全体人民服务,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体现了现代教育公共性的特征。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直接经验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通过实践活动和综合活动,反应出了直接经验和生活体验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无目的”理论的提出者是杜威,认为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不是为了将来的生活做准备的。
“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且教育无“过程之外”的目的。这一观点属于教育无目的论。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认识活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教与学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
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平行管理。
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全部教育法规的“母法”是《教育法》。
我国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第一部教育方面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是由国务院规定的。
《教师资格条件》规定,依照教师法第14条规定丧失教师资格的,他将不能再重新取得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的条件包括:必须是中国公民;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教师专业化需要的基本条件:具有公认的权威和影响力;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专业组织对资格认证进行管理;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非指导教学模式。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相对评价。
根据评价的价值标准不同,学生评价方法一般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一个国家盛衰强盛的关键因素是教育。
“拔苗助长”违背了人发展的顺序性。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孔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法。
我国当前班级管理的实践中,采用的最多的领导方式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公共性、生产性、科学性、国际性、终身性、未来性。
现代教育不具有公益性和免费性。
现代教育公共性的特征主要有:公平性、大众性、为全体人民服务。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学校即社会;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学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立发现。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以下属于个体差异性的是:男女性别差异;同年龄人群内部差异;同一个体身心不同构成方面的差异;个体思维方式的差异。
幼儿与少年是不同的年龄阶段,属于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目的评价作用指的是: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情况、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都要依据教育目的。
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儿童享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人身权除一般保护外,还有对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与名誉权、荣誉权、人身自由权等权利的特殊保护。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有所联系,有所区别;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班级管理主要包括四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近代。
亚里士多德著有《政治学》。
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认为教育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的种种特征对教育系统具有决定作用。
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少年期。
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是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因为学生享有隐私权。
强调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构建简明知识体系的是结构化策略。
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根据课程设置要求,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孔子的教育主张包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以“兼爱”和“非功”为教,教学相长出自《学记》。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指传递文化、构成文化本体。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包括:引导和培养、塑造个体发展;加速个体发展;具有延时价值;开发个体特殊才能。
个体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教师的教育工作能力包括:与学生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与讲解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
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讲授法。
最古老、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
讲授法中包括讲解、讲述、讲演等不同的讲授形式。
讲授法是最普遍、历史最悠久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教师主导、主体的实践,但明显不足在于: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
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运用讨论法。
课程现代化的代表人物有布鲁纳、赞可夫、瓦•根舍因。
德育教育的体谅模式的特征有坚持性善论,尊重儿童发展需求;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康德最早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课程。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并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认识的是生物起源说。
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中学高级、一级教师职务聘任由地市一级教育局聘任。
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体育是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德育的发展功能。
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论争。
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洛扎洛夫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了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称之为暗示教学法。
为了分班、分组的目的所进行的测验是诊断性测验。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学校制度文化的形式大体可分为学校传统、学校仪式、学校规章。
衡量教师社会地位高低的指标性因素有教师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地位等。
学校体育活动具有娱乐性、技能性和教育性等特性。
中小学教师培训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的原则。
属于传统教育手段的有: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图画型教科书;裴斯泰洛齐的“算术箱”;福禄贝尔的“恩物”;粉笔、黑板、模型、标本。
幻灯机、电影、录音机属于现代教学手段。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性规律的反映。
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社会性功能。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学科课程。
布鲁纳教育观点是: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
五段教学法属于赫尔巴特的观点。布鲁纳在批判行为主义的前提下,提出了认知结构教学理论,提倡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把两个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复式教学。
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调控,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阶段性的总结,结果倾向性的。
形成性测验的根本目的是调控教学。
总结性测验的根本目的是阶段性总结分析。
学校文化包括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对学校功能和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个性的理解、对学习、工作的态度,对集体的看法等。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互访、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
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聘任教师的形式有:招聘、续聘、解聘、辞聘。
参观教学法是一种观摩性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可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
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
学校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的交互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十三大。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不具有决定影响。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他的名言是给他需要的环境和一打儿童,他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任何需要的人。
我国现在实行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是9年。
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最严重的时期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课程设置。
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素质教育。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韩愈的《师说》。
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始于奴隶社会初期。
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学生的学习特点受基础因素和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方式是属于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的特点是服从集体并积极参与。
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意识性和社会性。
教育的人口功能主要表现为: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人口素质,改变人口质量;有利于人口迁移;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
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学校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