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题目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 D 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 A 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杜威 D.赫尔巴特
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 C
A.培根 B.格斯纳 C.洛克 D.克伯屈
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 B
A.卢梭的《爱弥儿》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 × )
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 )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 √ )
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A 。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这反映了 C 。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
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 A 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 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
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 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
4.教育起源于 A 。
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 B.人类的生产劳动;
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 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在 A 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A.古代 B.近代 C.现代 D.当代
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 D 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三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现代教育 D.原始教育
7.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B 三个阶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 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
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 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8.“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 B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孟子》
9.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 C 就提出了“什么是教育”的问题,针对雅典关心培养具有什么类型身心教养市民所发出的议论,进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
10.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是《 D 》。
A.学记 B.论语 C.教育漫话 D.大教学论
11.裴斯泰洛齐一生写了许多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D 》。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教育漫话 D.林哈德与葛笃德
12.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 A 》的出版。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漫话 D.民主主义与教育
13.作为专门术语,“范式”这一概念是由 C 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最先提出的。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库恩 D.柏拉图
1.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孟禄。(T )
2.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陶行知提出“教育即生活”理论。(F)
3.教育的本质是生产力。(F )
4.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 F)
5.在原始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合二为一,人人必须劳动,因而人人受教育,但到了古代教育阶段,教育只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所以古代教育不如原始教育。(F)
6.通过对生活世界中交往活动的探讨,胡塞尔确立起在哲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理论——交互主体论。(F)
7.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也是一种生产力。( T)
8.通过揭示教育内在的矛盾性质特征来说明教育的本质是“特殊范畴说”的观点。(F)
9.对教育进行事实描述的同时不能缺乏价值的追求。( T)
10.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上山下乡”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典型表现。(T)
1.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指导作用的是( C )。
A.教育内容 B.教育方法
C.教育目的 D.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 B )。
A.教育性质 B.教育目的
C.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D.培养目标
3.以涂尔干为代表的教育目的观是( D )。
A.个人本位 B.指导性
C.现代 D.社会本位
4.斯宾塞提出的教育目的是( C )。
A.多元化 B.个体本位
C.完满生活 D.社会本位
5.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 A)。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
6.我国教育目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 C )。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学说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的学说
7.中国实施新教育最早称教育目的为(A )。
A.教育宗旨 B.培养目标
C.教育指南 D.教育方案
8.教育目的是三层次结构中,最低层次的是(C )。
A.培养目标 B.教学目标
C.课程目标 D.课堂目标
9.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当注重( B )。
A.社会需要 B.人的需要
C.人的情感 D.人的个性
10.教育目的价值观的“客体论”转变所导致的是( D )。
A.占有性个人主体 B.共存的类主体
C.交互主体性 D.主体论
1.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抽象规定,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现实体现。(T )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总与分的关系。( T)
3.我国教育应当有统一的教育目的,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上应该也是一致的。(F )
4.教育目的应该是一元化与多元化的统一。( T )
5.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教育目的唯一依据。( T )
6.现代教育目的应该体现人发展的多方面需求。( T )
7.现代人的终极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 F)
8.全面发展教育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矛盾的。( F)
9.“占有性个人主体”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目的追求的一个方面。( F )
10.教育目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实践方面。( T )
五、材料分析题
1.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工作要求,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论述,对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工作具有长期而深远的重要指导意义。
对比教材里《教育法》中的我国教育方针的表述, 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论述有何重要意义?
1.《教育法》第五条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然,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有新的发展:
(1)是提出了新观点,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纳入教育方针,写到教育的旗帜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
(2)是明确了新要求,突出强调教育要努力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走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的道路。
新的教育方针具有这样几个特征:
(1)是科学性。表述涵盖了教育的方向、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明确回答了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问题,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方针内涵。这一表述集中反映了教育的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规律,因而是科学的、严谨的、全面的;
(2)是时代性。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相对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言,更明确、更直接地突出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宪法原则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首次完整提出,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美育在教育方针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也表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对象的基本素质有 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表述立足国情,着眼素质教育,放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洋溢着时代精神;
(3)是实践性(或称可行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较之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方面拓宽了对培养人才途径的认识。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但不是惟一的实践活动,我们培养人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更要坚持教育同整个社会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拓宽了对教育功能的认识。
2.一名初中学生向语文老师报告说,她新买的一本新华字典不见了,而她曾在这本新华字典的背面写了个“玉”字。老师问明了情况后,让这名学生先不要张扬,老师帮她找一找。这位老师来到教室说,前两天老师布置让每位同学都买一本字典,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字典拿出来让老师检查一下。检查中,老师发现一名学生的字典后面一页写了个“璧”字,而这显然是在原来的“玉”字上面改的。老师当时迟疑了一下,这名女生顿时满面通红。但老师并没有表现什么,而是继续检查其他学生的字典。后来老师了解到这名女生品德很好,但她家境贫寒,母亲抱病卧床。因为还要给母亲买药,一本11的字典对她来说是很难买得起的,而老师当时要求每个同学必须买一本字典。了解这些情况后,老师自己花钱买了一本字典,并在最后一页精心地摹下了一个“玉”字。然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宣布说,某某同学的字典找到了,是其他班的同学捡到的。数年后,学生们毕业了,有一天这位老师受到一封信,里面夹着11元钱。信里,这名学生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并衷心地感谢老师对她的爱护。……
请用教育目的理论的有关知识,对这个材料进行分析。
语文老师的做法是妥当的。因为:
(1)对于拿别人字典的女生,老师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事出有因(因家境贫寒,母亲抱病,无钱买来字典),便没有当众“杀鸡儆猴”,而是自己掏钱为学生弥补 了过失,表现了崇高的师德,令人敬佩。
(2)体现了教育目的的人道精神和人文关怀。在整个时间的处理过程中,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超越简单道德说教的束缚,对学生的品德影响深远而长久,教育效果是可靠的。
(3)既是现代教育目的价值观中“客体论”向“主体论”转变,也是教育目的中由“占有性个人主体”向“共存的类主体”转变的集中体现。老师没有简单的息事宁人的态度,而是将个别的问题进行个别的处理,通过心灵的交流,给学生以自我觉悟的机会,表现出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和对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信任,同时又利用集体的心理氛围的影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着无声的引导。
3.现代教育主要是通过( B)来实现。
A.社会教育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自我教育
4.第一次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是(A )。
A.空想社会主义者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列宁
1.人的发展只是人的成长和才能在时间上变化的过程。F
2.教育的发展最终要服务和归结于人的发展。T
3.人的现代化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出现的普遍的人类特性,因此其标准适用于各个国家。F
4.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F
5.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和发展中的人。T
6.教育等于发展。F
三、材料分析题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有这样一句话,“像拉斐尔这样的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这完全取决于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
试根据所学理论分析这句话。
环境、教育对人的影响。
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受遗传素质的影响,也受到社会需要、分工等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某小学的几位教师在办公室闲谈,甲教师说:“我们班的××这次数学考试又考了第一,真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乙教师说:“我班的××和上次一样,又没及格,没办法,父母都是小学文化。”甲教师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嘛,就是这个理儿。”
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育、环境等也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1.任何历史时期,教育都应先于经济而发展。( F)
2.教育创新一定能推动经济的发展。(T )
3.教育能够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因此教育影响都是正面的。(F)
4.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因此,教育机械地被生产力所制约。(F)
5.学校教育就是文化教育。( F)
6.现代教育与文化是本质与属性关系。( F)
7.在不同阶级中,教育具有“提升机”的作用。(F )
8.教育是制造社会舆论的有力阵地。(T )
9.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T )
10.教育总是具有相对独立性。( T)
四、论述题
1.试论“教育先行”
(1)教育可以先于经济而发展。
(2)教育不能无限制的先于经济而发展。
(3)教育先行总是由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所决定。
2.试运用教育学相关理论阐释“科教兴国”提出的战略意义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2)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3)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的( B )。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公共性 D.模糊性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的工作具有( B )的特点。
A.教育性 B.长期性 C.示范性 D.创造性
3.我国的《教师资格条例》颁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