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知道三家分晋、战国七雄的位置、著名战役以及合纵与连横的基本史实,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知道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懂得“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道理。理解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讲究策略,了解改革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了解都江堰工程,认识和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知道人类应该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理解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逐渐完成了社会转型,确立了新的制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朝代复习,夏,商,西周,东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讲授新课】
一.战国七雄——大国形式之变
教师:战国,源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是因各个诸侯国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乱”和“变”是战国时期最大的时代特征。
战国七雄的形成
展示图片:《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
教师:相比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吴、越、宋、鲁、卫等国家被吞并,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展示地图,战国形势图:经过近200年的纷争,最终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
教师: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著名战役
教师: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惨烈,战争不断,比较著名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下面以长平之战进行讲述。
展示史料:长平之战的经过: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郡,而爆发的大规模战争。公元前260年,赵驻兵于长平,廉颇为将抵抗。由于秦赵实力差距悬殊,廉颇采取防御为主的战术,历时三年,秦久攻不下。后来秦国使用离间计使赵王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同年夏,秦国也秘密的派遣白起抵达长平指挥秦军。赵括只知纸上谈兵,被秦军打败。 近45万赵国俘虏全体遭到秦军坑杀。只有240名年纪幼小的赵人被秦军放归了赵国。长平之战,赵军惨败而秦军的全面胜。
教师: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分水岭,经过长平之战,东方六个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进攻。3.战争特征
展示史料:春秋城濮之战和战国长平之战比较表格。
教师:找出战国时期战争的特征.
学生:兵力多,持续时间长,伤亡人数重,战国时期的战役更为惨烈。
展示材料: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 离娄上》
教师:在如此惨烈的社会兼并战争中,诸侯为取得战争的胜利会采取哪些措施呢?
学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革新。
展示材料:各国变法形势图
教师:商鞅变法在战国变法中,措施最全面、最彻底;历时最久;推行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
商鞅变法——各国求强之变
商鞅变法
展示材料:秦孝公发布的《求贤令》昔我穆公,西霸戎狄,广地千里,诸侯毕贺......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能有出奇计强秦者,吴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纪》
教师:分析秦孝公即位后的尴尬处境,以及孝公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35页,小组合作探究:
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商鞅变法的目的、时间?支持者?
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
(4)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1:目的: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以求富国强兵。
学生2:背景: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权力。
学生3:时间:公元前356年
学生4:人物:秦孝公商鞅
师生共同分析变法的内容。
人物扮演角色体验请同学们分别代表四个阶层,地主、农民、士兵、旧贵族自选角色,并阐明你是否会支持变法?为什么?
学生1:地主,支持学生
2:农民,支持学生
3::士兵,支持学生
4:旧贵族,反对。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不同的时间节点,思考商鞅变法的影响?
展示材料:第10年:秦民大说,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