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是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拼图性、围图形以及估计和测量周长等活动中,进一步丰富对周长含义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提高计算平面图形周长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体会图形转化的一些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逐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直观思考能力。
使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形成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准备】
老师:白板课件、实物展台。
学生:6个小正方形、方格纸、棉线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算一算
1.活动回顾。
(1)谈话:同学们,最近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星期一的课外活动课上,我们分组在校园里进行了实地测量并计算周长的活动。
图片欣赏:
测量篮球场;测量校园读书节开幕式的横幅和司令台旁边的浮雕;测量美术画廊的精美作品;测量地砖;测量走廊提示语。
(2)数据汇报。
(1)出示提示语(长方形)和美术作品(正方形)图片
提问:这张提示语的面是什么形状的?要计算它的周长,你们测量了什么?分别是多少?
(2)这幅美术作品的面是什么形状的?要计算它的周长,你们测量了什么?边长是多少?
2.计算周长:
请你选一样,算一算周长是多少。
指名汇报交流。
3.活动小结:
大家能用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真不错!
二、活动二:拼一拼
1.明确要求:
这儿有6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用这6个正方形可以拼成不同的图形。
师示范拼出一个长方形。
2.学生操作:
启发:你还能拼出不同的图形吗?动手试试看。
学生动手拼一拼,指名白板上拼出不同图形。
3.计算周长:
启发: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有办法知道吗?可以怎么办?(算、数)
学生算一算或数一数,将各图形周长记录在作业纸上。
汇报:它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4.引导比较:
(1)仔细观察大家拼的这些图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都由6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
(2)都用6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它们的周长相等吗?(可能不相等)
(3)用6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这些图形中,周长最多是多少厘米?最少呢?(最多14厘米,最少10厘米)
5.活动小结:
刚才,我们用6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拼出了不同的图形,它们的周长有可能不相等。请大家很快把小正方形放回学具盒,比比谁的动作最快!
三、活动三:比一比
1.指导观察:
(1)这儿有一张方格纸,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2)谈话:方格纸上有两个图形,分别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和六边形)
2.计算周长:
启发: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有办法知道吗?
自己试一试,想办法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3.汇报交流:
图1: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在计算前你搜集到什么数据?你是怎样计算周长的?
图2:这个六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算】在计算前,你凑集到哪些数据?你是怎样计算周长的?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数】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一起数一遍。
【移】请你上来演示一下平移的方法。
平移后转化为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可以怎样求周长?
通过平移,可以把复杂的图形变得简单——化繁为简。
小结:看来,想知道一个图形的周长,除了计算,还能“数”或者“移”来解决问题,通过计算和平移,你们发现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怎样呢?(相等)
4.图形变换:(第三个图形)
这个图形的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