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沂河》教学设计
课题:《春到沂河》
科目:音乐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
课时:1课时
提供者: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春到沂河》为人音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的欣赏曲。柳琴曲,王惠然作于1975年。乐曲通过具有浓郁的山东风味的旋律,描绘了沂河两岸的优美风光,歌颂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引子(散板)和第一部分(快板)取材于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描绘了沂河两岸的明媚春光。 第二部分(慢板)旋律以山东琴书和山东柳琴戏的音调为基础,通过调式调性的变化,以及演奏上推、挽、吟、揉的技巧润饰,与前后两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富有韵味。 第三部分(快板)是一个变化再现段落,快速强烈。柳琴在乐曲尾部充分发挥了"夹扫"技巧,使旋律在强而有力的和音衬托下,渲染了异常强烈的气氛。
二、教学目标
1、能用多种实践方式参与探究柳琴的音色、表现特点等,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同时有效提高对不同乐器的鉴赏能力,并促进学生喜爱中国的民族乐器和民族乐曲。
2、能听辨出《春到沂河》乐曲的结构、旋律、节奏和速度等特点。
3、熟悉并记忆音乐主题一,能用体态动作、舞动纱巾等感受与表现音乐主题二,了解柳琴在乐队中的作用,是乐队中担当主旋律的高音乐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授课对象为五年级学生。小学生从低年级至高年级,音乐能力每年都在惊人的发展变化之中,基本掌握了基本的音乐常识,音乐学习能力已有稳步提高。而且,本班的学生在年级里属于成绩较好的班级,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较好,并有较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日常的学习中,也经常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课堂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体会音乐深刻的内涵.给学生搭设展示自我创造的舞台,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采用体验式,探究式,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等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实效性,让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美。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用多种方式熟悉、体验、表现不同音乐主题,在主体参与中加深对作品音乐的感受。
2、难点: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并能做到随着音乐做出不同的表现。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走近沂河,舞蹈导入。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舞蹈,
请同学们看看这是那个地方的民间舞蹈。(教师随《沂蒙山小调》跳山东秧歌。)
介绍沂蒙山、沂河的美景。
介绍柳琴、琵琶演奏家王惠然。
学生欣赏老师简短舞蹈《沂蒙山小调》,并说出是山东沂蒙山的舞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山东的音乐特点。
(二)聆听春天,多维度体验、探索。
1、欣赏A段。
(1).初听:感受欢快活泼的情绪。
想象沂河的劳动人民正在做些什么呢?(模仿田间的劳作,插秧、播种、除草等。)
(2)再听:请你合着音乐当一回沂河的老百姓,模仿田间的劳作。
(3).用“啦”和歌词唱一唱沂河的春天,演唱A段主题旋律。
(4)欣赏由四位同学表演的手绢花《春到沂河》的A段舞蹈表演。
2、欣赏B段。
(1).初听:说说与A段在速度、节奏、情绪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2)复听:用纱巾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3、欣赏A*段,找一找与哪一段相似。
4、小结乐曲结构:引子+A+B+A*。
5、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