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六年级(下)
教材版本
统编版
课题名称
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
难点名称
想象《十五夜望月》的画面,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会借景抒情类古诗的分析方法,要通过理解诗句,领悟游子望月思念家乡的感情,学生掌握方法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这首诗中,诗人望月推己及人,扩大了范围,委婉表达思乡情感,因为这高于六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难点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聚焦时事,导入“团聚”节日
1.播放视频“南岸中心小学抗疫一线的家长们照片”
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一个团聚的传统节日,同学们,我们才刚刚渡过了一个不一样的与家人团聚的春节,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和家人团聚。
2.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一个家人团聚的日子——中秋《十五夜望月》,唐朝诗人王建用他的神来之笔描写了思乡怀人的情绪。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走近作者,品味古诗。
1.理解题目。《十五夜望月》在全唐诗中的名字是《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没错,就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2.王建:唐代诗人,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代表作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会望到什么景象,又望出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扫清障碍认识生字)
3.简单提示生字。
4.初读(同学们可以按下暂停键,读两遍古诗,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5.范读:此诗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大家注意节奏,听老师读一遍,同学们再读一次。(相信同学们都读的很好)(转折:八月十五,作者会看到什么景物呢,请同学读一读诗的前两句,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解析,其中作者看到的是……)
三、知诗意,悟诗情
1.中庭地白树栖鸦。
诗意:庭院里地面上一片银白,树上安歇着几只乌鸦。
(1)“地白”二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诗人写院中的月色,只用了“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澄澈素洁、清冷之感。
(这使人联想李白哪句名言,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甜美的意境)
(2)如何品味“树栖鸦”这三个字?
“树栖鸦”为了押韵而使用倒装,这个三个字,简洁、凝练、朴实,明写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写夜已经深了,月夜一片寂静。既写了鸦鹊栖树,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转折:夜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
2.冷露无声湿桂花。
诗意:清冷的露珠悄无声息地落下,润湿了桂花。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引导语:想象画面读到这里,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清香的味道了,同学们此时你的脑海中会浮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师指导:“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试分析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出了秋夜露珠的冷清,“冷”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桂花”可能是广寒宫中的桂树,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转折: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我们看后两句。)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到谁家?
(1)对比读一读,体会“落”字用法的精妙之处。(生暂停读领悟)
一个“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