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读书吧·读读童谣和儿歌》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部编本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在解读每一册一次“快乐读书吧”时说:“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制”;“在‘三位一体’的带动下,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建议教师采取‘1+x’的办法”。一年下册的“快乐读书吧”安排了“读读童谣和儿歌”,以一本翻开的书为背景,呈现了一首《摇摇船》的童谣和一首《小刺猬理发》的儿歌作为例子,创设了两个小伙伴对话交流的情境。其中一位小朋友引出另外一首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另一位小朋友提出交换阅读图书。这样的内容安排,旨在激发儿童阅读童谣和儿歌书籍的兴趣,产生阅读童谣和儿歌书籍的欲望,引导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书籍。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童谣和儿歌并不陌生,他们在学前教育和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已经接触过不少篇童谣和儿歌了,如《小兔子乖乖》《春节童谣》《小白兔》《比尾巴》等。本班学生上学期在每天坚持的“日有三诵”中“同读一本书”,读了鲁兵先生主编的《365夜儿歌》,积累儿歌百余首。这次在“快乐读书吧”中,再读童谣和儿歌,一方面可以大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一方面可以温故知新,不断激发他们阅读童谣和儿歌书籍的兴趣,并且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书籍。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童谣和儿歌产生兴趣,喜欢阅读童谣和儿歌类的书籍。(重点)
2.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鼓励学生乐于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愿意和小伙伴分享阅读乐趣、感受和书籍。(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365夜儿歌》,拉近同学们阅读童谣和儿歌的距离。
同学们,你们还认识它吗?它就是我们上学期每天下午读课前同读的童书。还记得主编是谁吗?鲁兵先生是著名的儿童文学家,生前曾任少年儿童出版社任出版社的编审。通俗地讲就是为儿童写作,编书的人。
这本书是按照一年有365天,一天一首编写的。书里的收录许多经典童谣和儿歌,有些篇目还选入了课本。你们看!(出示《摇摇船》《小刺猬理发》原图和教材内容)你们喜欢这样的童谣和儿歌吗?
2.交待新课,板书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吧”,带着我们的喜欢,一起读读童谣和儿歌吧。
请同学们看着我板书课题,会写的字可以和我一起书空。
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同学们上学期读过的《365夜儿歌》切入,一方面拉近了距离,一方面根据实际把握起点,向着目标,选合适的最近发展区。】
二、读读童谣和儿歌
(一)读童谣。
1.读《摇摇船》。
(1)一读——自由读,把童谣读正确,读通顺。把童谣读正确,读通顺。
请同学们,捧起课本,自由地读一读,保持正确的朗读姿势。
反馈。
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读后,师评价。
(2)二读——读出画面。
①读了这首童谣,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②你的耳朵仿佛听到了什么?
请一个人读,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画面。
你们眼前有画面吗?愿意用自己的朗读展现这种画面吗?
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感受朗朗上口的韵律之美。
(3)三读——读出趣味。
有什么办法,让读童谣变得更加有趣一些吗?
(拍手、做动作、表演等)
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摇摇船》。生练习。
再次指名展示。
(5)你们喜欢这首童谣吗?喜欢它的哪些方面呢?
(有画面,有趣,表达美好的感情……)
童谣,就是在儿童之间流行传唱的歌谣,通俗简短,易学易唱。你们看,这位小妹妹即将要展示的这一首,你们会吗?
【设计意图:“读读童谣”,以读贯穿,读正确、流利,读出画面,读出趣味,读出感受。最重要的是在多种形式的读中,读出对童谣的喜欢,感受童谣韵律之美,感受亲情之美。设计思路清晰,过程简约,便于操作,注重实效。】
2.读《小老鼠,上灯台》
(1)一读——指名读,读正确。
(2)二读——读出画面。
读了这首儿歌,你的眼前放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三读——趣读童谣。
你打算怎样把这首童谣读得有趣一些呢?请同学们根据已学方法,自己先练一练。
指名读。
(4)吟唱。
让我们看一段有趣的动画,第一段你们可以听,后面的几段,你们可以跟着视频一起哼唱或者说唱。
【设计意图:用读《摇摇船》的学法,再读《小老鼠,上灯台》,同一种学法在短时间内得到反复,便于低年级学生掌握,形成学习能力。播放童谣吟唱和动画,拓宽了趣读的途径,无疑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投入度。】
唱了童谣,还想来读读有趣的儿歌吗?
(出示《小刺猬理发》)
(二)读儿歌。
1.读《小刺猬理发》
(1)关注作者。
你们看,它的作者是谁呀?
就是《365夜儿歌》的主编,鲁兵。像这样,有人专门为儿童创作,适合儿童唱的歌谣就称为儿歌。
(2)一读——自由练读,读正确。
(3)二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4)三读——读出趣味。
你发现了这首儿歌押什么韵?
我刚才看到有人一边读一边晃脑袋,显得很有节奏,请他来读一读。
还可以怎样读呢?
(4)谈阅读感受。
你喜欢这首儿歌吗?为什么?
你喜欢儿歌中的“小刺猬”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环节的学习中,习得“一读”“二读”“三读”的方法,学以致用,教师由扶到放。在阅读感受的交流中,渗透生活习惯、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阅读拓展
过渡:读了这首儿歌,你想起了我们在《365夜儿歌》或者一年级语文书上、下册中的那些儿歌呢?
生说儿歌名称。
1.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采用“我读你听”的方式轮流展示吧。可以读背儿歌,也可以读背童谣。最好每个人展示的不一样。一个人读背儿歌的时候,另外两个人可以打节奏、做动作、表演。
2.大组展示。
随机请小组到台前展示。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一方面是你们勤于阅读,勤于积累,才有了你们今天的大展身手;一方面是童谣和儿歌的魅力很大,它们篇幅简短,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易记易背。而且记住了,很多年都不会忘记。
我也想来展示小时候和外婆一起说的歌谣。你们看!
【设计意图:回顾展示同学们课内外积累的童谣、儿歌,源于教材,而不止于教材,使“读读童谣和儿歌”有了宽度和广度,有核心,也有外延。给同学们展示的机会,无疑能增加同学们课内外再读童谣和儿歌的持续动力,把书读厚,增加积累,在积累中获得新的收获。】
3. 老师展示
(1)用乡音读家乡童谣《月亮月亮粑粑》。
(出示《月亮月亮粑粑》
师:外婆不认识字,不会读,只会说。三十多年前,夏天的夜晚,我们在乘凉的竹床上坐着或者躺着,她老人家手里拿着蒲扇,帮我们小孩子一面扇风、赶蚊子,一面打着节奏,用方言跟我们说着童谣。我来模仿一下。(方言说。)
月亮月亮粑粑,
里面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