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估测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用具:米尺、直尺、1米的彩带、1米的纸条和彩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并会用厘米来测量,那你能拿着老师的这个20厘米的直尺来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吗?谁想来?
生:在测量过程中告诉老师,不好测量
师:为什么不好测量?
生:黑板太长,直尺太短,测量不方便
师:是这样,看来,在测量较长物体时,不能用直尺来测量了,需要用到一个新的测量工具“米尺”。师出示:这就是米尺,边介绍边板课题。
二、新知:
1、了解学生原有认知:
师:根据你的了解,你能比划出1米吗?
学生比划
问:到底1米有多长呢?
师:那就需要用到测量“米”的工具:米尺、卷尺(课件出)
2、介绍米尺:
师:我们桌上都有一把米尺,摸一摸,看一看,米尺是什么样的?
学生:米尺是直直的长长的,两面有有线和数。
师:观察的非常细致。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在1米的下面写着100厘米,我认为1米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等于1米。
3、理解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到底他的发现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我准备了一个纸条,用米尺量,它的长度是多少?
师:我还准备了一个彩条,它是由红色和黄色的小彩条贴成的,大家看,这个红色的小彩条是多长?师量让生看
生:10厘米
师:伸出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数一下, 1、2····
师:这个彩条由几个10厘米?
生:10个
师:10个10 厘米是多少厘米?
师板书:100厘米
师:观察这两个纸条,猜一猜,这两个纸条哪个长一些?
生猜:
师:到底谁说的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样长
师:1米的纸条和100厘米的彩条,它们的长度是一样的,也就是指板书1米=100厘米
师:我们知道厘米可以用英文字母cm来表示,米我们可用英文字母m来表示,我们还可以写成板:1m=100cm
4、感知1米的长度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条长1米的彩带
师:请大家拉起绳子的两端,像老师这样拉直
问:这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生:我两臂之间的距离是1米
师:反馈: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选一个学生比划)
师:好,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
5、感知1米的高度
师:根据你脑中1米的长度,来估计一下,从老师的脚底到老师的哪个部位的高度大约是1米?
生:估计
师:到底谁估的对呢?怎么办?
生:量一量
师:好办法,仔细看,在测量的时候要把米尺的0刻度指到脚底,1米的这一端指到了老师的哪个位置?生说
师:看来,从老师的脚底到这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
师:请你估一下,从你的脚底到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
生估计
师:组长组织你们小组的同学用米尺测量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测量的最快,开始。
师:反馈:谁来告诉老师,从你的脚底到哪个部位的高度1米?
生:从我脚底到下巴(嘴巴、胸部)的高度是1米
师:为什么1米在老师的腰上,到他的下巴,到这个同学的嘴巴呢?
生:因为我们的身高不一样。
师:现在再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