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千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借助已掌握的厘米、米建立分米的概念,三者之间的换算,能系统化、整体化地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
学情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就要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过程与方法: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1000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转化。
2.培养学生观察、估算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能根据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或卷尺
学生准备:
1.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
2.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
3.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搜集生活中有关千米的应用。
4.1米长的线。
教学方法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引导观察、动手操作、复习引入、情景激趣、引导发现、学用结合。
学法
观察、想象、验证、类比推理。
第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回顾旧知
引发问题
谈话:今天老师带大家去高速路上看看,请同学们睁亮眼睛,用心观察哦,你会发现什么!(视频播放)
找出关键知识:引出千米
1.提问:同学们,谁来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2.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出示练习。
4.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边说边出示手的图片)它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 “新朋友”………千米.(出示课题)
1、用心观察。
2.积极回答问题。
3.认真完成练习。
4.了解学习任务。
通过生活情境,感受数学与知识的紧密联系。
通过复习旧知,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生动形象的课件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创设情境
引发探究
1.感受1千米。
(1)师:同学们,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2)师课件展示有关生活中用到千米的图片。
(3)师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km
(4)师:那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象比划1米那样比划出1千米有多长吗?为什么?
(5)师:是的。1千米很长,你能具体说说你心中<1千米>的长度吗?
2.认识和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
(1)学习例题(出示课本26页主题图。)
师: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是800米, 2圈半就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师:你们想一想1千米和
1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板书:1千米=1000米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读得如何?
师:现在你知道该怎么读了吗?
师:大家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吗?
(2)学习例题.
课件出示课本27页例5.
师:现在就请你来做小老师,考考你的同桌,你也
可以问问他是怎样想的。
师:同学们课下可以去体
会一下,到操场先走100米,有时间再走1000米,体会一下1000米有多长。
(3)许多同学的家在学校附
近,今天老师给大家留一个特
殊的作业,放学后,在家长的
陪同下在回家的途中走1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