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26.《好的故事》教学设计.doc

315阅读 | 14收藏 | 6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26.《好的故事》教学设计.doc第1页
26.《好的故事》教学设计.doc第2页
26.《好的故事》教学设计.doc第3页
26.《好的故事》教学设计.doc第4页
26.《好的故事》教学设计.doc第5页
26.《好的故事》教学设计.doc第6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6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老阿姨 上传于:2024-05-30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倚、宵”等8个生字,会写“豫、瀑”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瀑布、隐蔽”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描绘夜晚景色的部分。 3. 在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美景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并体会作者由现实美景转入回忆,在回忆中陶醉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品读,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由实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准备: 1. 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写作背景。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及图片。预习课文,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 教师准备与本课相关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描写的是雪后的景色)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出自《 ?》这首诗讲述了什么道理?这首诗是不是唐代大诗人所作?(这句话出自《三字经》,告诉我们人必须要学习,才能增长知识,明天进步。这首诗不是唐代大诗人所作,它是宋代大诗人陆游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好的故事》。这篇文章也是一位名人写的,我们一起来学习它将了解到什么? 3. 板书课题:好的故事 齐读课题 质疑课题。 4. 学生简介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相机展示收集的图片资料)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随笔、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写作之外,鲁迅还在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涉猎和独到的见解。 《好的故事》这篇课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正经受着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社会矛盾重重,革命斗争不断,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时期。而鲁迅的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5. 释题:“好的故事”是什么样的故事?“好的故事”又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并交流各自收集到的有关本课的资料。 (①出示生字新词:弄错 倒影 照耀 树梢 低头 昏暗 精选 泼墨 模糊 晕皱 膝头 缕缕 美艳 骤然 等)②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③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泼墨、模糊、晕皱等。④结合课文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弥漫、沉醉、幽雅等。⑤让学生说说对“好的故事”的理解。⑥分好段落。(一)1-2段,(二)3-4段,(三)5-8段,(四)9-10段。) 2.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后分小组发表看法)提示:文章一开始就写了一个昏沉的夜;之后通过这个夜引出了一个美丽和平的梦境;然后又写了梦境中的江南水乡;最后又写了从梦中惊醒后的失望和惆怅。全文紧紧围绕一个“梦”字展开。既写了梦中看到的景象,又写了梦醒后的现实。) (板书:昏沉的夜→梦中→美丽的梦境→惊醒后) 这是一首写梦境的散文诗,它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著的追求。(板书:深邃、执著) (由于字数要求太多时间关系第二课时再完成这一步) 二、再读课文,解决其他问题。(指名读课文)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①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的,早熏得灯罩很昏暗。②(蒙胧)中听见一声长鸣,都已经知道是乌篷船在摇橹了。③我也顿然(忽然)清醒过来似的,猛地回过头去,(猛然)看见一个什么影像浮动着、随又不见了。④夜是这么(幽暗),我看见那一些从船窗中透出来的灯光(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有感情。 三、作业: 1. 朗读课文。 2. 搜集一些鲁迅的资料,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背诵课文中描绘夜晚景色的部分。 二、讲读课文: 1. 学习第一段。指名读后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昏沉的夜”暗指什么?鲁迅先生用它来形容“昏沉的夜”,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 2. 学习第二段。学生讨论后老师总结:在鲁迅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革命与反革命之间阶级斗争非常尖锐,只有敢于斗争和坚持斗争才有出路。从这一段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革命的乐观主义者,他对中国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3. 学习第三段。齐读后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梦中看到的美丽的景象)这景象在现实中存在吗?(不存在,是作者虚构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美丽的梦境?(表达自己对美好生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