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道——《论语》整书阅读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对我们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地影响。更有北宋政治家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因此,研究“士文化”不能不谈《论语》。
结合新课程标准中的“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及我工作坊课题《高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任务群“士文化专题”实践研究》课题,作出教学设计。
本书可以分为“为政之道”、“君子之道”、“治学之道”、“处世之道”“孝悌之义”等专题。每个专题可以独成体系。在这里对孔子的“为政之道”作探讨。
教学目标:
梳理《论语》中涉及孔子“为政之道”的章节,理解这些内容的基本含义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为政之道”,了解儒家思想为政的核心思想、具体措施及达到的理想模式。
纵观历史,思考《论语》中为政之道的意义与价值,它与古代“士”的精神有何关联性。
反观现实,我国的治国之道,我们的工作准则,能从《论语》为政之道中吸取哪些营养。
教学重难点:
1.结合文本,理解内容,并梳理探究“为政之道”的原则前提、方法措施及核心理念。
2.思考《论语》中为政之道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及与“士”的精神的关联性。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1.要求同学们用概读的方法,在《论语》中圈划出能体现孔子“为政之道”的内容。
2.结合注释对圈画的内容进行精读,去伪存真,保留符合要求的章节。
3.以小组为单位,核对圈划的章节,讨论存疑部分,最终确定小组选定的符合要求的章节内容。
第三、四课时
1.结合同学们梳理的选文,对选文进行分类。从为政的前提、根本、方法等方面给选文进行分类。(分类注意个体性差异,可能角度不同,类别不同。只要能引发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探究即可)
2.梳理示例
①为政的前提——提高领导者的自身修养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从政者只有立足于自身修养,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以人格力量达到管理和教育的目的 。孔子以舜为例说明君主严于律己的重要性:“无为而治者 , 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 这里舜的庄严端正是他实现太平世道的关键,当权者自身正直, 那么百姓也会跟着变得正直。子张问如何为政 , 孔子说:“居之无倦 , 行之以忠。”也就是说 , 居于官位不懈怠, 执行君令要忠实。 子路问如何为政, 孔子认为应 “先之劳之 ”,做在老百姓之前而不要懈怠 , 也使老百姓勤劳 。孔子曰:“言忠信, 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 行矣 。”要想使自己的思想主张行得通 ,必须心意诚恳 ,行为端庄 。
②为政的根本——德、礼结合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孔子认为为政的根本途径是实行德政, 以德政去教化百姓,这样 国家就如众星拱月, 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他认为用刑法去整顿百姓, 百姓暂时免于罪过, 却没有廉耻之心。所以单靠刑法规范虽然可以暂时是民众自律, 但是却不能在一起是百姓从根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孔子认为, “德礼之教 ”有“政刑之治 ”所无法取代的作用。他说 :“道之以政 , 齐之以刑 ,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即是说 ,对庶民若不进行政治教育, 只告知遵从命令,不遵从便予以惩罚,那只能使民畏罪 ,使民听任奴役和愚弄而无廉耻之心;倘若用道德教导庶民做人的道理,再用礼制加以规范, 自然会使之产生廉耻之心 ,进而严守中道。从 “民免而无耻”到 “有耻且格 ”,表明民众从 “不敢”违礼犯上, 到不愿违礼犯上 ,已变强制性的约束为内在的自觉。孔子认为“礼乐不兴 , 则刑罚不中 , 刑罚不中 , 则民无所措于手足 ”, 在孔子看来 , 要使人们知其所措,必须使刑罚适得其 “中 ”, 而要使刑罚适得其“中”,又必须重视礼乐教化, 期望通过德礼教化而 “胜残去杀 ”。
“礼” 的根本性质是伦理规范和秩序性制度。 孔子的礼用今天的话来理解, 是指一套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孔子在 《论语 》中特别强调了“ 礼” 对当权者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领导者尊重社会规范,那么民众也会跟着效仿,则社会秩序得以巩固。
子日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每个职位有每个职位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明确自己的责任,才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因此,礼治和德治,一直是治理国家 的两种根本手段,对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仅仅只用道德去治理国家,约束人民就像弥勒佛虽然仁德,但是不能将寺庙的秩序维持好。同样的道理,如果只用法规来治国,就像韦陀管理寺庙,虽然刚正不阿,但民众却感觉不到社会的真诚。礼治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德治,则是内心对 自己的规范。所以,结合外在、内在两方面的约束,那么民众都会发自内心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这样就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为政的基本原则——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政。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
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信”是孔子非常强调的一个重要德目,不仅仅一般人要讲诚信,对于一个国家政权也是这样,诚信为立国之本,为政者失信于民,就会民心离散,民心离散则国家政权必然垮塌。《论语·学而》载孔子对为政者讲的五大治国要点:“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讲得简洁明了,敬事而信则民心悦诚服,节用物力则足食,爱人使民以时则足兵,足食足兵则民信之矣。五者相互联系,互为支撑;五者足具,方能治国。这三句话,五个要点,如果推衍到极致,古代圣王尧舜禹的理想之治也只不过如此罢了。朱熹还引用宋初儒者杨时的话说:在上者如果没有敬畏,老百姓必然会傲慢无礼;在上者如果不讲诚信,老百姓必然会疑虑。老百姓傲慢且疑虑,那么政事就不能立起来。谨慎认真地对待政事,获得民众信任,这需要为政者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啊!这些道理不难懂,但要做起来却不是很容易的。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在上位者能做到这五点,国家便可稳定并兴盛;反之,国家便会衰落甚至倾覆。
④为政的具体措施——选举贤能、谨言慎行……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HYPERLINK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D%90%E5%A4%8F/1797355"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B%95%E8%80%8C%E4%BC%98%E5%88%99%E5%AD%A6%EF%BC%8C%E5%AD%A6%E8%80%8C%E4%BC%98%E5%88%99%E4%BB%95"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 HYPERLINK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D%A6%E8%80%8C%E4%BC%98%E5%88%99%E4%BB%95/4508293"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