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 教案.doc

299阅读 | 13收藏 | 6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 教案.doc第1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 教案.doc第2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 教案.doc第3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 教案.doc第4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 教案.doc第5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 教案.doc第6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6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余阳 上传于:2024-06-04
 教学 要求 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知道要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难点) 2.能说出“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成语的特点。能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能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有个性的词语为其取名字。(重点) 3.朗读、背诵古诗《所见》。 教学 课时   一课时。   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知道要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 2.能说出“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成语的特点。能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能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有个性的词语为其取名字。 3.朗读、背诵古诗《所见》。  课件。  一 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开展同桌间、小组内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分享在本单元及平时阅读时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如自己觉得不熟悉的词句、比较特别的句式,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2.学习句子。(出示课件2)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指名让学生读,齐读。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句子一个是课文中的,一个是课外的。教师可以适当说明第二个例句也是泰戈尔写的,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引导学生交流:这两个例句哪些地方有新鲜感?在自己的课内外阅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表达形式? 4.学生抄写积累这两个例句。 教师提示:课文中往往有一些新鲜、生动、很有趣的词句,看到这样的词句,我们要多读几遍,并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积累下来。 设计意图:从课文中选取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进行朗读、背诵和抄写,能培养学生在课内外积累有新鲜感词句的意识,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二 词句段运用 1.词语积累。 (1)学习成语。(出示课件3) 摇头晃脑 披头散发 张牙舞爪 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 手忙脚乱 眼疾手快 口干舌燥 (2)指名让学生读,齐读,男女生赛读。 (3)小组交流,读读成语,看看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4)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学生1:这些成语都含有身体部位名称,都和人有关。有的描写人的动作(如摇头晃脑、张牙舞爪),有的描写人的外貌、状态(如披头散发、面红耳赤),有的描写人的心理(如提心吊胆)。 学生2:第一组成语的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意思相近;第二组成语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意思相近。 (5)这些成语都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做动作演示一下。 (6)小组内各选一个成语演一演,再派小组代表上台表演。 (7)学生拓展交流所知道的类似的成语。 设计意图:认识含有身体部位名称的成语,在读中理解并积累下来,增加自己的词汇量,为以后的习作打好基础。 2.句子积累。 (1)学习句子。(出示课件4)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2)引导学生尝试朗读,并回忆学习课文时是如何把这些句子读好的。(一边读一边想象描写的画面) (3)学生边读边思考怎样朗读才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 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机引导学生发现:第一句中的“真的”“地下的”、第二句中的“一点儿”、第三句中的“不懂就要问”分别是朗读时要强调的重音。 提示:重音可以有不同的读法。 (4)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展示课内外阅读中相关词句的朗读。 3.给兴趣小组取名字。 (1)兴趣小组的名字。(出示课件5) 篮球侠 巧手剪纸组 鲲鹏航模队 探索者小队 黑白棋社 (2)读一读这些兴趣小组的名字。(板书:兴趣小组) (3)引导学生观察兴趣小组的名字,发现特点:一方面要包括该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如“篮球”“剪纸”;另一方面还要有个性,如“侠”“巧手”。 (4)学生读泡泡中的提示,再说说这五个小组名字体现的活动特点和个性。 (5)想一想自己喜欢什么兴趣小组,也试着给它取个名字。 三 日积月累 1.学习古诗。(出示课件6) 所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