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13.2 命题与证明 命题 教案.doc

189阅读 | 8收藏 | 11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13.2 命题与证明 命题 教案.doc第1页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13.2 命题与证明 命题 教案.doc第2页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13.2 命题与证明 命题 教案.doc第3页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13.2 命题与证明 命题 教案.doc第4页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13.2 命题与证明 命题 教案.doc第5页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13.2 命题与证明 命题 教案.doc第6页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13.2 命题与证明 命题 教案.doc第7页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13.2 命题与证明 命题 教案.doc第8页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13.2 命题与证明 命题 教案.doc第9页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13.2 命题与证明 命题 教案.doc第10页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13.2 命题与证明 命题 教案.doc第11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1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苦楚甘甜 上传于:2024-06-14
13.2 命题与证明 第1课时 命题 教 材 分 析 本节课是《命题与证明》的第一课时,教材首先通过今天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推理论证的必要性,认识命题的定义、结构、真假是数学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而正确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基础,继而给出了原命题、逆命题和反例的意义,说明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为后面推理证明真命题做准备. 学 情 分 析 命题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几何语言进行推理证明的基础,是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而现阶段学生思维更多依赖具体直观的形象,学习抽象知识较为困难,为此课堂上多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起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掌握命题的相关知识. 教 学 目 标 1.体会推理论证的必要性. 2.理解命题的概念,并判断命题的真假. 3.能够正确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理解互逆命题的概念,能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5.理解反例的意义,并能正确构建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重 点 理解命题的概念,结合具体实例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难 点 1.能够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能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2.能构建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教 学 方 法 情境教学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 教 学 流 程 本节课教学流程分为四个环节,依次是: 环节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环节二 合作探究,辨析概念 环节三 学以致用,深化理解 环节四 课堂小结,分层作业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引入 新课 情境导入:先出示一组生活图片,配上相应的语句,问学生能否对上面的语句进行判断;再过渡到数学的问题上,“线段a与线段b哪一个长?”并用动画演示验证,自然过渡,引入新课. 1.学生观察图片并作出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可以作出判断。 通过观察和验证,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认知冲突,说明观察、实验等方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为本课学习作好准备. 合作 探究 辨析 概念 探究一: 逻辑推理常需要对事物的情况作出种种判断,判断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例如: (1)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2)安庆不是安徽的; (3)1+1=3; (4)线段a比线段b长; (5)线段a和线段b一样长. 你能判断下列语句哪些是命题吗?如果是命题请判断它的真假. (1)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2)欢迎来到安庆外国语学校! (3)画两条相等的线段. (4)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5)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6)若a=b,则a2 =b2 .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判断五个语句(或式子)是否正确?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语句的共性,引出课题《13.2.1命题》,并归纳出命题以及真假命题的概念 3.学生思考并完成辨析概念题,在此基础上总结如何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 4.学生分组活动,每个小组说出一个命题,并指出其真假. 教师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让学生亲身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感受数学概念形成的自然性与合理性,加深学生对概念 的理解。 巩固命题的概念,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突出教学重点.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合作 探究 辨析 概念 (7)若a2 =b2,则 a=b . 探究二: 1.你能发现下列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若a=b,则a2 =b2 ; 若a2 =b2,则 a=b . 2.试一试: 请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p,那么q”的形式,并指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 内错角相等. 钝角大于它的补角. 1.学生用语文的眼光再来观察一下这四个命题,探究命题的结构形式上的共同特征,归纳出命题的一般形式:“如果p,那么q”或者“若p则q”. 2.教师介绍:其中p是这个命题的条件(或题设),q是这个命题的结论(或题断). 3.学生分组活动,每个小组将之前说出的命题,找出条件和结论. 1.学生思考并完成试一试.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改写成“如果p,那么q.”的形式后,能不能改变命题原有的意思? 在不改变命题原意的前提下,要使句子完整通顺,这样可以使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更明朗,易于分辨. 通过学生积极动 脑,师生共同探索,发现命题的两个组成部分. 通过实例让学生 尝试将命题改写 “如果…….那么……”的形式,这样可以使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更明朗,易于分辨,重点强化学生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 点.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合作 探究 辨析 概念 探究三: 1.请观察下面两组命题,对比每组中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你发现了什么?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2)若a=b,则a2 =b2 ; 若a2 =b2,则 a=b . 2.练一练: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原命题与逆命题的真假. (1)若ac2 >bc2 ,则 a>b; (2)若ab=0,则a =0. 1.学生说一说每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加以比较,归纳互逆命题的概念。 2.师生共同理解原命题、逆命题之间的关系。 3.将命题“如果p,那么q”中的条件与结论互换,便得到一个新命题“如果q,那么p”,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