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中动物的小故事——小鸭和大灰狼
课题
音乐中动物的小故事——小鸭和大灰狼
课型或模块
欣赏课
学校
年级
一年级
教
学
目
标
设计提示:教学目标请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参照,每一课可重点采用一至两条学科核心素养。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1.审美感知;2.艺术表现(创造表现含于此中);3.文化理解(包含传承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和理解世界各民族多元音乐文化)。
1.审美感知:体会快与慢、强与弱的音乐要素在乐曲中的对比;听辨双簧管和圆号的音色并学习演奏姿势;感受动物鲜明的音乐形象;
2.艺术表现:创编符合动物形象的动作;学会用打击乐器演奏乐曲;自信地表现音乐;
教学
重点
感知乐器的音色特点;体会音色不同所赋予动物形象的对比;
教学
难点
听辨双簧管和圆号的音色并学习演奏姿势;加入打击乐演奏乐曲
教学内容分析
《小鸭和大灰狼》节选自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乐童话《彼得与狼》,是一首管弦乐曲。乐曲中用双簧管、圆号来刻画“小鸭”和“大灰狼”形象的对比,乐曲旋律感强、有趣味性、能够引起一年级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一首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习交响乐的经典作品。
教学
策略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充分考虑了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教学设计重在“多聆听重体验说感受”。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以木琴、钢琴音色的对比为教学切入点,通过启发探究学习,使学生乐于分享对音乐的感受,再通过多聆听、谈感受、辨音色等环节,感知双簧管、圆号这两种乐器的音色并学习演奏姿势,在拓展学习两种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两种动物形象的鲜明对比。
教具学具媒体准备
多媒体、钢琴、木琴、响板、定音鼓、卡通头套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教与学的评价手段运用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用木琴、钢琴演奏两段风格不同的音乐,请学生感受音色的不同。
聆听音乐,分辨音色。
木琴、钢琴
对学生审美情感进行评价。
聆听音乐,体会乐器独特的音色特点,感受不同音色中音乐形象的变化。
感
受
阶
段
初次聆听
师: 你都听到了哪些让你印象深刻或者有趣的部分?
听音乐,谈感受。
(听到有“温柔的”、“恐怖的”声音)
多媒体、
音频
通过对学生认知水平中运用音乐的形式要素进行评价。
初步感知乐曲并谈感受,为接下来音乐活动作好铺垫。
师:用一种动物来形容听到的声音,你们觉得是什么动物?
自由问答问题,进一步体会音色的对比。
在听出有不同声音后,引导学生把音乐感受具象化。
新授阶段
新
授
阶
段
揭示课题。师:小鸭和大灰狼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讲故事。
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信点评。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乐曲感受的方向和程度,增加“感受”的画面感,有利于加深对旋律的记忆。
听三段音乐(1、“鸭子”的双簧管片段;2、“大灰狼”的圆号片段;3、“大灰狼追赶鸭子并捉住”的片段),加入合适的动作表演。
师:你们在第三段音乐中为什么会做出“逃跑”的动作呢?
1、用动作表现小鸭子和大灰狼的形象。
2、感知音乐中“紧张”的音乐片段。
3、在老师的旁白中,加入动作,全曲表演。
多媒体、
音频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谈论、表演中达成形成性评价。
1、能用简单动作表现音乐,区分音乐形象。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理顺整个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做小乐手,为“鸭子”和“大灰狼”选择合适的乐器演奏。
学生自由回答问题。
采用问答法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进行检测。
在体会音色特点后让学生选择乐器演奏,了解学生对“音色”的感受,也为接下来乐器介绍作好铺垫。
介绍双簧管、圆号,让学生看视频学演奏姿势,最后全班听音乐演奏乐器。
1、看视频、辨音色,学习演奏姿势。
2、听音乐,模仿乐器演奏。
多媒体视频、音频
在观察、模仿乐器演奏中达成此阶段总结性评价。
1、视听结合,让学生模仿乐器演奏。他们仿佛也变成了真正的演奏家,更真切地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与魅力。
2、听辨音色环节检查学生是否巩固知识难点。
1、师:双簧管、圆号独特的音色还可以用来表现哪些动物?
2、师:这两个乐器可有本事了呢,他们还可以演奏很多不同类型的音乐,现在请你们听音乐,演奏乐器。
1、根据之前环节对这双簧管、圆号音色的感受,回答这两个乐器还可以用来表现哪些动物。
2、听辨双簧管、圆号音色并模仿演奏。
多媒体视频、音频
拓展阶段
介绍响板、定音鼓两个打击乐器模仿鸭子”和“大灰狼”的声音。
感受节奏的强弱,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响板、定音鼓
通过表演法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利用学会的节奏型,再次感受动物形象的不同。加入打击乐器伴奏,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用|X X X|X X X|、
|X —|X—| 两条节奏为“小鸭”和“大灰狼”伴奏。
结束阶段
介绍作者及交响乐童话《彼得与狼》。
聆听。
PPT
概括总结。
为学生介绍《小鸭和大灰狼》乐曲的作者及出处,完善知识结构。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在音乐中,审美体验是可以通过听赏发生的,在这节一年级的欣赏课中,在寻找到适合的、平衡的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于听辨“双簧管”和“圆号”这两个乐器音色的不同,为之设计了相关的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为了避免学生枯燥地、被动地接受,我充分借助电教媒体,以“帮音乐精灵收集魔法能量”为切入点,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活动并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学感受“音色中鲜明的动物形象”。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回看录像时,还是觉得有些环节的设计可以再完善。下面我就这节课的优缺点说说今后音乐欣赏课堂中要注意的方向:
多听——感知音乐形象
听是欣赏课最主要的形式。学生只有通过反复听、有思考地听、带着问题听,才能对乐曲有印象,才能进行接下来一系列的音乐活动。本课中,我采用全曲听——片段听——全曲听的方式,通过层层引导,反复聆听,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印象。在揭示两只动物形象后,我让学生为其设计动作,如果这个环节能再多播放一次音乐,让学生在听音乐中设计动作,比起单单用提问方式更让学生有想象空间。
二、多说——表达音乐感受
怎么才能表现出听到了、听懂了,其一就是“说”。说感受,说变化,从说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浅层次的知觉性欣赏进行到深层的理智性思考。多说,是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畅所欲言,真实反映出聆听中的感受。所以,一开始我并没有采用把整个故事讲给学生听的方式,而是让学生聆听音乐,自己来讲故事谈感受,音乐从听觉向视觉推进,最后能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听到”的故事,这当中可能版本众多,故事离奇,但这真实地表现出学生在聆听过程中的感受。在审美教育中,“合适的就是美的”,这比教师一开始就把故事情节灌输给学生,固定学生思维模式要好得多。
三、多变化——以游戏课堂捉住低年级学生注意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特点,好奇心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所以在课堂中,我注重教学素材的选
择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教学方式多贴合儿童日常所熟悉的生活和活动,采用旋律与音乐形象的有机结合,让孩子从猜动物、想动作、讲故事到辨音色、编节奏、加乐器到最后的音乐派对,变化着让学生接收知识和技能,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音色的敏锐感知,增加学生音乐听赏积累,从而提升音乐审美能力。课堂前,我把这节课需要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