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模型
课程标准:
1.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教学目的:
过程技能
1.在识别不同类型模型的基础上归纳出建立模型的相同的意义。
2.举例辨别不同类型的模型。
3.运用图示模型解释“看不见却想得到”的现象。
4.以肘关节为例,学习以下步骤:作假设性解释——进行制作——作观察结果(证据)解释。
科学知识
1.了解模型的类型:物理模型,图示模型、数学模型。
2.知道教材例证模型的关联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享受完成制作的乐趣。
2.赞赏建立模型的意义。
3.乐于交流自己的解释和制作。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1.在识别不同类型模型的基础上归纳出建立模型的相同的意义。
2.了解模型的类型:物理模型,图示模型、数学模型。
3.运用图示模型解释“看不见却想得到”的现象。
4.能按照作假设性解释——进行制作——作观察结果(证据)解释的步骤解释问题。
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一:了解模型的类型,但不能识别不同类型模型。
层次二:能识别不同类型模型,但不能归纳出建立模型的相同的意义。
层次三:在识别不同类型模型的基础上归纳出建立模型的相同的意义。
2.探究能力:
层次一:不能运用图示模型解释“看不见却想得到”的现象。
层次二:能运用图示模型解释“看不见却想得到”的现象,不需教师指导。
层次三:能按照作假设性解释——进行模型制作——作观察结果(证据)解释的步骤解释问题。
教学材料:
黑盒子、滚珠、不同形状的模块、胶带、厚纸板、纸筒、线绳、回形针、大头针、铁垫圈、橡皮筋、模拟关节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互动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提问:你们见过模型吗?有哪些?
2.出示四种模型
组织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模型,并回忆出与之相类似的模型。
3.提问:这些模型都有什么作用呢?
4.小结:模型的意义
1.认识不同种类的模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