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严肃、模范、清晰、胸怀、左顾右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文章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体会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受到感染。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主要内容。
难点: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磁贴。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师问:题目是什么意思?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1)解题:中华:中国;之:的。崛起:兴起
(2)质疑预设:
①这句话是谁说的?
②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3.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其实我们前面在学习第二单元时,语文要素中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看来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理解和疑问一起走进课文进行学习吧!相信同学们定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词,学生多种方式读。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把字词放入句中,指生读。
4.学生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的?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分小组讨论。
(2)出示鱼骨图,引导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方面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课文主要讲了三件事,我们可以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引导学生在鱼骨图基础上概括):
①立志振兴中华②耳闻"中华不振”③目睹"中华不振”。
(4)引导学生梳理这三件事之间的关系,如果按照事情发展重新排序,这三件事应该怎么排序?
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立志振兴中华
(5)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连起来说。
过渡:课文其实不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先写了结果,再写了原因,同学们能不能按照课文的描写顺序用上“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来概括主要内容呢?
(引导学生说)
教学反思:
三、精读学习(第一部分)
1.课文讲了三件事,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学生思考后,自由举手说。
教师过渡:我看到同学们对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个志向非常感兴趣,但是这节课老师想带着同学们来看一看周恩来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立下这个志向的。
2.找出校长连声赞叹他的语句在文章什么位置,随文教学生字“赞”。
3.引导学生思考:周恩来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立下这个志向的?老师当时是怎么说的?其他同学又是怎么说的?
学生找出相关描写语句,进行体会。齐读。
4.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伟大的周总理,从小就立下了与众不同的远大理想。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的设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从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入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表达欲,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立下这样远大的志向的,通过抓描写的关键语句和朗读,加深体会。
四、资料链接,总结提升
1.课件出示周恩来人物简介。
2.课件出示周恩来的诗(机动环节):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