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根据六年级的教学情况来看,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通过本节课教学要使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
在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四、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五、教学用具:
圆柱体教具、课件、两个圆柱体
六、教法学法
教学: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讲授法
学法:猜想、验证、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练习法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 (2)d=4分米; (3)C= 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课件出示问题,并引导学生回答。
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出: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3.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新知
1.引入新课:
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出示两个圆柱体,提问:怎样比较哪个圆柱体的体积大?
我们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找到这个长方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课件出示推导过程)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个思路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呢?
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
2、新课讲授
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利用教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变了没有?形状呢?
学生: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故体积不变。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一说。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5)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2.教学课例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3、教学“试一试”
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学生分组做一做,指名说一说思路。
三、学以致用:(课件出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五、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教学反思:
在教这课时,我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并利用新知去解决实际问题。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在学习情境中体验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验证、归纳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在这节课中,我承接了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引出给水杯做布套是在求圆柱的表面积,求圆柱能装多少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