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的动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动物”单元中的起始课,从《我们知道的动物》这课开始,教材将引领学生走进观察与认识动物世界的大门。本课让学生通过观察与认识动物世界,对动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深入研讨,逐步加深对“动物是生物,是有生命的”这一核心概念。
教材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聚焦”:通过列举自己知道的、喜欢的动物,学生把已有的关于动物的认识说出来,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第二部分“探索”:是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把它画下来,此活动指向对动物外形特征的认识,通过语言的描述和画图,使学生对不同动物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记录的能力。第三部分“研讨”:是通过多种动物的比较,引导学生描述出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动物都有生命、会运动、需要吃食物、能繁殖、会生长、需要空气等共同特征)。最后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同时,指向动物是生物,是有生命的这一单元核心概念。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通过上学期《植物》单元的科学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植物的方法,利用他们的感觉器官来观察物体,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形状、颜色、大小等,从而为《动物》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习能力分析:学生通过电视媒体、图书、参观动物园和在家庭中养殖小动物,在学生的认知里,动物就是“会动”的物体,对于其他的外部形态特征,在生活中是比较少关注到的,所以一年级的学生在语言描述和表达的准确性可能有所欠缺,难以概括动物的共同特征,因此教师对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需要更加细致,以便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描述活动。
3、心理特点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重,对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也是本节课学习的动力。他们喜欢表现但是情绪不稳定,探究的欲望强烈,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
2.能说出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3.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观察,学习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对动物的观察,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培养亲近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初步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及玩具熊不是动物的理由。
五、教学准备
仓鼠(活体)、教学课件、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说一说我们认识的动物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它在干什么?(熊猫吃竹子……)
2.你们认识的动物真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我们知道的动物》。
3.你知道/喜欢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点呢?
结合生活经验,试着叫出动物的名字。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动物。
通过叫出动物的名字,了解动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生活谈一谈自己喜欢的动物,了解学生对动物的原有认识。
分组观察一种动物,并介绍给大家
1.看来关于动物你们都有很多想说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种动物你认识吗?(出示鸡图片)
2.关于它,你知道什么?
(身体结构、生活环境、繁殖方式、食物……)
我们在介绍动物的时候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说。
3.在你们的抽屉里放了一种动物的图片,看一看,你们认识它吗?关于它你知道什么?
4.小组讨论,一会把它介绍给大家。(2分钟)
5.听了大家的介绍,看来在观察时已经能抓住动物的主要特点了。
观察、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