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解简易方程》。
学情与教材分析:
解方程的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小学生在学习代数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要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学习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学会运用等式的加减法的性质解形如x+a=b或x-a=b的方程。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操作、观察、分析等探究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做好知识的准备和铺垫。
设计理念:
学习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因此,教学过程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的过程。本课力求在新知建构中注意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络点,使学生感到新知不新,促进学生从自身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掌握天平平衡原理的基础之上探索方程的解法,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整合和迁移。从而达到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获得数学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并区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用它求出形如x+a=b或x-a=b的方程的解。通过探究较简单的方程的解法,培养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规范书写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2、会求形如x+a=b或x-a=b的方程的解,并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解方程的方法,会解方程,会正确检验方程的解。
教学方法:
观察理解,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Ppt,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个性化调整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境引入
师:孩子们 ,你们玩过天平游戏吗?(生:玩过)
师:从游戏中,你知道了哪些原理呢?(指生答)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副天平图,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ppt展示,指生答。)
师:能列出一道方程吗?
2、初步探究
师:猜一猜,x在这儿表示的是多少呢?(学生之间交流,指生回答。)
3、小结设疑,自学探究
刚才,大家都知道x=150我们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而同学们刚才求这个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这里出现了两个概念,指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57页,完成自学习题。(教师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
自学反馈 。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1、探究概念。
(1)提出问题:
Ppt呈现: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解方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如何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呢?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反馈信息。)
(2)引导明确,练习巩固。
出示习题:判断:x=3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X=2呢?
(3)小结揭题:大家都已经明确了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也已经学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一个方程的解,那么,究竟该如何求出方程的解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如何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
2、探究解法
(1)教学教材第58页例题。
ppt出示教材第58页例题
a、观察思考: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能根据题中意思列出相应的方程吗?
b、明确思维方向。
师:今天,我们将运用天平的平衡原理来解。
c、操作——观察——思考——明理
思考:
天平的左边放些什么?右边呢?
如何让天平的左边只剩下未知数x?天平还平衡吗?右边应该怎样变呢?为什么?
方程的左、右边也应该发生什么变化?
强调:为什么方程的左边要减去3?而不是减去1、2呢?离开了天平,你还知道方程的左边该减去几吗?右边呢?
明确: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d、检验验证
师:x=6究竟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我们该怎样证明呢?
学生发表意见,指生口头检验。
师:其实有的时候,题目有要求我们进行书面检验,那么,书面检验的格式是怎样的呢?想知道吗?请打开课本,自学第58页右下角。谁能按照书本中呈现的检验格式,口述一遍?
e、即时练习:(投影展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维过程)
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性。
3、探究x-a=b的方程的解法。
(1)出示例题:x-2=5
(2)学生独立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