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课后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蠕动(rú) 搅动(jiǎo) 惺忪(xīng) 荤腥(hūn)
B.弄堂(lòng) 褴褛(lǔ) 游说(shuì) 缜密(zhěn)
C.嘈杂(záo) 蹒跚(shān) 虐待(nüè) 骷髅(kū)
D.契据(qiè) 怜悯(mǐn) 譬如(pì) 瞌睡(kē)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生活的 并没有击败李明对音乐的执着,他很感谢老天能够给他这样的经历,让他不断坚强,对音乐更加热爱。
(2)一个人在青春期读些什么书可不是件小事,书籍、友谊、自然环境三者 了心灵发育的特殊氛围,其影响毕生不可磨灭。
(3)新出版的这部《高中生必备古汉语实用词典》的收词 符合了同学们当前的需要。
A.①辛酸 ②构成 ③大致
B.①心酸 ②造成 ③大致
C.①心酸 ②构成 ③大概
D.①辛酸 ②造成 ③大概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选取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言的正误方面做出是非判断之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B.在世界杯这个舞台上,球迷们能够近距离地为自己属意的巨星欢呼,初来乍到的小将们也有机会一战成名,这恰是世界杯的魅力所在。
C.户籍制度像一堵无形的墙,不仅催生出大都市与中小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的“泛二元”的格局,而且把城乡切割为二元结构。
D.当前,国内多地积极探索了减少高考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一年多考。其中的经验及教训,也应及时借鉴汲取,以便在此次“两种模式高考”的推行中少走弯路。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月亮文化。 。 , 。 , 。 。祭月之举扩展至民间,民众亦有广泛的拜月习俗。
①且祭月的习俗绵延不绝
②现在北京的月坛即为明清帝王祭月的场所
③月亮崇拜古已有之——远古先民看见月出月落、月缺月圆
④自周朝起,中国就有祭月仪式
⑤内心感受到一股神秘的力量支配着大地,心生敬畏
⑥月亮称“太阴”,与太阳分别成为中华文化中代表阴阳的“两极”
A.③①⑤②⑥④ B.⑥④①⑤③②
C.③⑤⑥①②④ D.⑥③⑤④①②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农民工:暴雨中挺起“中国脊梁”
四川新闻网记者 张燕 楚彦 曹佳
他们,是150名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民工。从离开农村,到城市中谋生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被贴上了“农民工”的标签。这个标签在任何一个大都市,都意味着“底层”。
在7月21日那场61年难遇的极雨狂澜中,他们靠血肉之躯,拧起一根大绳,跨过6车道宽的京港澳高速公路,在空中搭起“生命救援线”,成功救出被困的182名普通群众。332个生命从此交汇、和鸣。
暴雨中,长绳搭起的生命线
如果,没有意外,城市的霓虹、街上奔流的名车、CBD的精英阶层……很难和他们的生命交集。7月21日那场61年一遇的暴雨,却以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的方式,将这一切改变。
那一夜,京港澳高速南岗洼路段严重积水,最深处达到6米,数十辆汽车被淹,上百人的生命受到威胁。
漆黑的雨夜,不断上涨的洪水,逐渐被吞没的汽车……一切,都让被洪水围困的人们,无助而绝望。大雨中,150名月薪仅3 000元的农民工,光着脚丫踏着冰冷的洪水而来,他们抛下救生圈,结起绳索,伸出他们温暖而有力的双手,为被困的人们搭起了一条生命线。
几天后,坐在京港澳高速南岗洼附近北京丰台区河西再生水厂的工棚里,7月21日那晚最早跑回工棚喊人的四川遂宁人李尚富,回忆起自己最初到达现场所见到的险情时,仍忍不住发出了“我的天呀”的惊叹:高速路已经看不见了,就见到几辆大巴车还露着车顶,上面站满了老人小孩和妇女,有不少人膝盖受了伤,血正顺着小腿流。“我脑袋一下就空了,转身就跑回工棚喊人去了。”“高速路遭淹了,大家赶快起来救人!”四川南充23岁小伙李川南,也对那场生死救援记忆犹新:9点左右,靠在床上休息的李川南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也不知是谁在用四川话喊。”李川南说,他想都没想就从床上跳了起来,当时整个工棚里就听见一阵齐刷刷的开门声、跑步声,不到一分钟整个工棚就空了。
“水不仅深,还很急。”工友李尚贵说,“当时的情况,要游过去一个个将人背上岸是不可能的,体力肯定不够。只能由我们跳进水里,每个人占一个固定点位,将被困的人传出来。为了防止被水冲走,我们下水的人还得有东西可以抓住才行。”这就意味着若要成功救人,还必须有人先带着长绳的一头跳进水里,游到大巴车处,将绳子拴到车上,而绳子的另外一头也必须拴在高速路旁边的铁丝防护网上,才足够牢固。情况紧急,来不及回去取钳子,工友们一声大吼,愣是把京港澳高速东侧的防护网拽开了一个口子,把绳子拴在路边的电线杆和大树上。
工友们回忆,天太黑,也不知道是谁第一个跳进了水里。只依稀记得,大巴车顶上的乘客看到有人游过去后,明显激动起来,大家看到了希望。
那一夜,包括李尚贵等四川工友在内的农民工兄弟们,用最原始的办法,依靠拴在大巴车和防护网上的长绳,在10多米宽已成“河道”的高速路上,将被困的人们一个个送到岸边。
男人们在水里泡着救人,女人们则在岸边将获救人员一一送往工地,并拿出自己的干净衣服为他们换上。
事后统计,当晚共有150名农民工参与了救援,救出受困人员超过200名,留下名字的182位。
洪流中,民工的手最温暖
经历过,你才会知道当时的情况有多危急和震撼。被救者尹艳芳说,直到现在,她还无法停止哭泣,因为后怕和感动。
那一夜,尹艳芳和4个孩子从积水的宝马X6中逃生后,爬上了一辆大巴车车顶。漆黑的雨夜,不断上涨的洪水,眼看制高点的大巴车逐渐被吞没,尹艳芳和所有被困者一样,在惊恐和疲倦中慢慢绝望……
就在这时,农民工兄弟赶来了。回忆当时的情景,尹艳芳还清晰地记得当孩子们被救走后,自己也被一个民工兄弟从车顶抱了下来,“在水中我感到有双手托着我,直到把我送到岸上”。如今,尹艳芳充满了感恩:“如果不是民工兄弟来救,恐怕我早就死了。项目部还将工装分给我们御寒,那件工装我会永远珍藏。”
被救者贾先生事后给恩人们送来感谢锦旗,但直到现在,他都不愿意回忆那悲惨无助的时刻。只是当民工兄弟忽然出现在他们眼前时,他说自己真觉得“(民工兄弟)就是真身菩萨化身,不顾自己安危,把我们救到他们的工地,还给我们弄鸡蛋汤喝。”事后几天,贾先生说自己一直在反思:曾经自己与满面尘土的农民工擦肩而过时,眉头难免会皱一下。然而,在生死关头,却是这群被都市人认为是底层、是城市灰暗群体的人救了自己的命。“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们就不会再有我。”
可是,面对被救者数不清的感谢,甚至酬金相谢时,这群英勇救人的农民工却回答得异常朴实。
问起为什么要救人,四川小伙李川南眼睛里一片清明:“怎么可能不救,人命关天啊!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本分,人要有良心的。我们去救人的时候他们也提钱,说多少钱一个人?我们就说我们不是来要钱的,我们是来救人的。我活了23年,这件事情是我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让杜金荣印象最深刻的却是自己在背被困者上桥时,很多人不停地说“谢谢”。他说听到那声“谢谢”的时候,自己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好像这么做得到了别人的认同。
在救人民工中,四川遂宁人李尚贵和妻子何贵容以及儿子李春茂这一家三口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抢险救人的那一刻,年仅22岁的李春茂当时并不知道父亲跟自己一样也下水了。那天直到次日凌晨5点,获救人员相继差不多都离开了工地,他们一家这才重新聚在一起,互报平安。现在回想起来,父子两人都希望当时下水的只有自己一人,因为他们心里都清楚,对方水性不好,在那种情况下下水救人,是冒着巨大风险的。
“可当时那种情形,看到车上老人、小孩都在喊‘救命’,就算我知道爸爸要下水,你说我能拦着他不让他去救吗?”年轻的李春茂直白中透着朴实。
“出门在外,就该相互帮助。”这是在救人这件事上,一家三口最直白的阐述。
(文字有删改)
5.请结合整篇新闻,分析导语部分的作用。
6.新闻主体部分主要从施救者和被救者的回忆两个角度展开,请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7.(课内对接训练)作者为什么选择李尚贵一家三口作为主要的采写对象?
8.这篇新闻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三、语言运用
9.根据下面的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