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部编版
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
教学主题:革命品质
课 时:2课时 第2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基于识字写字: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基于阅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憧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基于口语交际: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学情分析
基于识字写字:本课要写的字中,“哼”和“执”在书写的时候容易将“亨”多写一横,而漏掉“丸”的一点,教师要及时指导。
基于阅读:本单元的阅读目标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是在第三单元的阅读策略的基础上拓展而来,第三单元本班学生对间接表达情感的方式掌握的不错,因此这一块着重复习,不是难点,但由于本单元的主题是革命者的品质,对于小学生而言,革命者大多数是历史人物,和孩子们生活相去甚远,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有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基于口语交际:学生能认真倾听,把握主要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但达到具体生动有一定难度。
3. 教材分析:《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 -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理解、敬佩。表达了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评价任务
默读课文,能够找出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外貌的词句,并简要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达成目标一)
全班交流,在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的基础上,感受到李大钊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勇于牺牲的革命形象(达成目标一)
在感受到人物品质的基础上,自然生发出对革命烈士的敬佩之情(达成目标一)
能够找出文中前后照应的段落,说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现手法。(达成目标二)
通过老师的引导,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出前后照应的写作好处。(达成目标二)
课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
学习
目标
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外貌的词句,感受李大钊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勇于牺牲的革命形象
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现手法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导入新课
一. 复习导入
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回忆了父亲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以及父亲遇难后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李大钊同志具有怎样的品格呢?【课件1】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年春天,通过李大钊的外貌、神态、言行来读懂他,同时结合我们上节课查阅的关于他的资料,加深对李大钊的理解,这也是我们这一单元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感知主要内容
二. 教授新课
一、抓住人物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S:请同学们拿起笔,打开书,默读课文,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顺序,画出描写父亲李大钊语言、动作、表情的语句,圈出句子中的关键词,批注你的感受,思考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间5分钟 [课件2]
S: 相信同学们已经批注的差不多了,请将你们的答案发到屏幕区里吧。
连麦2人:你来说一说你找到的句子,和你的批注吧。(学生说哪句话,老师就相应的PPT)
【被捕前的言行】
[他每天夜里回来的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课件3]这说明了什么呢?
早出晚归、工作忙碌再加上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这一切的行为都在提示我们什么呢?
是的,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当时的局势是怎样的?[课件4]
李大钊负责领导北京党组织的革命工作,他早出晚归为革命事业日夜操劳,他烧掉书籍和文件,表明形势已经相当严峻了。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很多资料不能留下来,工友被抓预示着敌人已经开始疯狂地镇压革命者,暗示父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
【父亲和我的对话】
有同学关注到我和父亲的一个对话,请读一读[课件5]
”父亲平日对我的态度是耐心的,而现在的态度是含糊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交流……)
“不论……总是……总是”体现了父亲对待我们的慈爱和善,[课件6]但是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够说清楚的,由此表明父亲对待工作的认真、严肃。
【父亲与母亲的对话】
母亲为什么要劝父亲离开呢? 那父亲知道自己的处境吗? 在明知山有虎情况下,他作出了这样的回应:[课件7]
父亲的这段语言描写中,父亲的语气是怎样的呢?从他的话语中,哪儿能读出来坚定的信念? 由此,你感受到了李大钊的精神品质的吗?是什么?(学生交流……)
是的,李大钊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甚至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绝不能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就在被捕之前,李大钊还在为策应北伐而努力着,坚决以此表明了他的决心。[课件8]我哪能离开?一个反问句,加强了语气和情感。同学们,你们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到人物的品质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段话。朗读这段话,语气一定要坚定有力,表现出为革命工作鞠躬尽瘁的决心。[课件9]
【父亲被捕时的表现】
[父亲不慌不忙的向外走去]这是对李大钊的什么描写呢?[课件10] 而此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又是谁呢?是敌人,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还纷乱的喊叫。这是敌人的虚张声势。作者通过将两拨人的行为进行了?对比……可以凸显李大钊的什么品质呢?
是的,沉着镇定、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课件10]
宪兵、侦探、警察一人倾巢而出,一拥而入,像魔鬼一样。而枪口对着的只有我和父亲。而父亲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呢?你找到了吗?同样,通过对比,我们可见敌人的残暴和对李大钊的重视和恐惧。[课件11]
【父亲在法庭上的表现】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对父亲的外貌描写中,你关注到了哪些词?这说明了什么呢?你感受到了什么?[课件12]
(这有一段视频,一起来看)[播放视频]同学们在查阅了关于李大钊同志牺牲的史实资料时,可能会得知李大钊被捕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的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食指连心痛,但他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平静、而慈祥是对他的神态描写。平静说明什么呢?对了,说明李大钊在经历了残酷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这个词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是。那是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当我们都哭喊出来时,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一段话,打动你的有哪些词语呢?[课件13]
是的,安定,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课件13]
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课件14]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他对革命工作仍然鞠躬尽瘁。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在被捕时才能格外的镇定、从容、处变不惊。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毫不动摇。同时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相反的,他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