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放牧》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写成于1972年,是西方的“协 奏曲”体裁与中国民族音乐的第一次深入结合,有着里程碑式的 意义。本曲不仅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还有着丰富的表现力。这 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协奏曲,描述了蒙古族小姐妹龙梅和玉荣为 了保护集体的羊群与暴风雪搏斗的英雄事迹。全曲共五个乐章, 本节课学习的是曲子的第一乐章。
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本节课试图在欣赏过程 中以感受、体验及“学为中心"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 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热爱祖国的情感。
授课类型:音乐欣赏课。
教学目标:
了解琵琶及协奏曲的知识。
能够听辨A主题与B主题在速度、节奏、情绪上的不同之 处,并能根据音乐发挥联想与想象。
通过聆听、体验、感受与鉴赏,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 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听辨两个主题的不同之处,根据音乐生发合理的联想。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一 个片段,请同学们观察视频中表现了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生活场 景,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对了,这个片段描述了我国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场景……,这 部动画片是根据蒙古族一个真实的故事创作而成的,有一对小姐 妹在放羊时突遇暴风雪,为了保护集体的羊群,与暴风雪奋力搏 斗了二十多个小时,直到昏倒在零下37度的雪地里,之后被生 产队的队员给救下。
你们看!这就是小主人公龙梅和玉荣。为了歌颂他们的英雄 事迹,她们的故事被做成了动画片。他们的故事传到了我国的三 位作曲家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的耳朵里,创作了协奏曲《草 原小姐妹》,他们用音符来表达了这个故事。
这首协奏曲,共分为五个部分(出示课件),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小姐妹在遇 到暴风雪之前的快乐生活吧。
二、 课程新授
首先我们来听一下乐曲的引子部分。
跟随引子,发挥想象,音乐把我们带到了广袤无垠的大草原。
(一)初听乐曲引子部分,辨别并认识主奏乐器,了解协奏 曲。
出示视频,播放引子部分片段,让学生听时观察主奏乐器 的特点。
设计意图:随着四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的进一步扩 展,学生的感受,音乐与探索创造的能力增强,能较好的观察音 乐乐器的特点,听辨一些乐器的音色变化。
介绍琵琶:
琵琶是我国的一种民族弹拨乐器,曲颈、半梨型音箱、四根 弦音,琵琶的穿透力强,高音区明亮,中音区柔和,低音区音质 淳厚。演奏技巧多样,表现力丰富。
了解协奏曲。
协奏曲是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显示 独奏乐器个性及技巧的大型器乐套曲。(此处做小的拓展延伸, 对比了解其他协奏形式,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熟悉主部A主题(小姐妹的主 题)。
L A主题的速度,节奏,情绪如何?
接下来跟老师的琴完整演唱A主题。
请同学们联想一下第一部分的音乐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景或 情境?
师:这一主题刻画了小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场景。这种节 奏紧凑明快,节奏欢快跳跃,旋律中包含舞蹈性因素。
板书:
A主题 速度 节奏 情绪
较快 轻快跳跃 欢快活泼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主动学 习中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体验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情景。
播放《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插曲《草原赞歌》的片段, 让学生了解A主题与美术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关联。
设计意图:了解不同音乐形式相互的借鉴学习。
为A主题设计声势动作。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更好的参与、体验 音乐带来的欢乐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