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比较》说课
说教材
《长度比较》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内容。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是学习长度测量的基础。这节课就要让学生通过35分钟的课堂教学将平时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比较方法正式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让学生从小养成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的好习惯,获得数学源于生活的体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启动生活经验,学会用规范的语句描述长度比较的结果。
2、通过操作逐步体验、感知并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语言概括、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比较活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愉悦与知识的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能采用多种方法来比较物体的长短。并会正确运用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说学生
1、学生对于长度比较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很早就有了长与短的认知经验。可以通过视觉来比较物体的长短,可以说出谁长谁短。
2、学生学习这节课比较感兴趣,他们愿意比高矮,愿意参与并与老师和小朋友合作。操作时学生更愿意去动手试一试。
3、学生在比较时动作不够规范,描述和表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注重严谨的思维逻辑又注重实践能力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能够“知其然”也要体会“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展现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基于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利用小胖和小丁丁比身高的图片,从熟悉的人物图片着手,激发学习兴趣。在比较铅笔、彩绳、方形纸片的过程中,让小朋友直接示范,学生的兴趣不但被激发,并且还能更清楚的演示给孩子们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活动探究法。在比较方形纸片的这一环节,组织学生自己或和同桌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同伴合作能力。
讲授法。在表述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比较方法时,教师讲授铅笔的一头一尾可以用“一端”“另一端”来表述,让孩子们表述更规范。这是传统又实用的教学方法,这是孩子获得新知最快的方法。
(过渡)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既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发挥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接着,我要说学法。我们想让孩子成为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就要让学生从机械地“学答”向“学问”渐变,从“学会”向“会学”渐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探究性学习: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弯曲物体的长度比较方法和如何比较长方形纸片两邻边的长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同伴协作能力。
评价积极化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中,更多地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另外,学生也会通过最后的自我评价表对自己当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谈话引入、揭示课题:从小朋友熟悉的比身高引入,一面揭示比身高时可用目测法,一面揭示课题。通过帮小胖、小丁丁合理地比较身高,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初步感知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长度比较方法。
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比铅笔,比彩绳来探究新知、掌握方法,主要分为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两部分。在直接比较中通过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