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doc

52阅读 | 1收藏 | 3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doc第1页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doc第2页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doc第3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3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沫契默契 上传于:2024-05-29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掌握本课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肃”的笔顺。 2.围绕“中华不振”把握文中写的三件事,并能够结合主要人物和 3.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体会周恩来立志读书的原因,并能从小树立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三件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字。大家都认识,一起读。“志”这个字,上面是个“士”,在古代,那些有知识、有身份地位、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能被称为“士”;下面是一个“心”字,“士”用心思考树立的远大理想才能称为“志”。 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关于立志的故事。(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谁来读课题?【你读得真响亮/准确】课题中的“中华”指的是哪里?“崛起”又是什么意思?【没错,这里的崛起就有富强、振兴的意思】 4.课题连起来的意思就是—— 5.带着你的理解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文中的生字词你都会读吗? (1)有拼音 (2)没有拼音你还会读吗? 2.同学们看“肃”这个字(出示古文字图)上面的部分像手持笔,表示办事,下面的部分表示有水的深渊,结合起来就表示做事情要像在深渊上走路一样小心、谨慎。所以“肃”就有认真的意思。 3.“肃”这个字,在写的时候笔顺特别容易出错,把笔拿出来,把书翻到98页,在这个生字旁边和老师一起来写。(教师范写:横折、横、横、竖、撒、竖、撒、点,强调下面是先写左右两边,再写中间)都学会了吗?请同学们自己在书上再写一遍(教师巡视)同学们写得都不错。 (三)初读课文,梳理主要内容 1.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立志故事呀?没错就是周恩来。在这整个故事中其实包含着几个小故事。下面就请同学把书翻到第96页,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你能概括出每件事的主要内容吗?在概括时可以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说说谁做了什么。 2.在这整个故事中包含了几个小故事?(三个)谁能来简要概括第一个故事?首先来说说第一个故事是第几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 【你的概括很完整,但能不能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再简要概括一下呢?】 谁能来概括第二个故事?你来,这个故事是从哪儿到哪儿? 【事情是说清楚了,谁能概括得更简洁?】 【你一下子就抓住了主要人物和事件,真厉害】 第三个小故事谁来说?你来,这个故事是从哪儿到哪儿? 【大家概括得越来越好了,看来是已经掌握了抓关键要素的概括方法】 3.刚才同学们通过抓关键要素的方法都概括得很棒。老师还有一种方法能让我们的概括更加简洁。这种方法就叫“小标题法”(红字板书)例如,我给第一个故事拟了标题“立志振兴中华”,对比一下,老师怎么修改的?学生交流。 我们概括时常常用“谁”干了“什么”,这里的小标题却没有——(人物) 是啊,我们可以省去人物,留下主要事件,来概括出小标题。 我省去了主要人物,只用简短的词语来概括事件,这就是“小标题法”。同学们也尝试用这个方法来概括第二、三件事。 4.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立志振兴中华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5.读读这三个小标题,你能试着将这三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在概括的时候你能不能用上“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关联词。 【真厉害,你已经找到了这几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6.可是同学们发现了吗?如果从故事的发展顺序来看,这三个故事的写作顺序似乎应该换一下,怎么换?(把第一个故事放到最后) 7.那作者为什么要把最后一个故事放到第一个来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倒叙)【你知道的可真多呀!】 其实啊,像这样把事件的结果提到文章的前边先来写,其他段落还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就叫做倒叙(红字板书),在这里的倒叙啊,是为了突出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内容是立志。 (四)读“立志振兴中华” 过渡语:刚才我们通过抓关键要素、小标题法、找事件之间的联系梳理了文章的内容和脉络,接下来我们先来读读第一个故事。 1.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是怎么答的?读读相关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同学们为什么会这么说? 教师预设: 为家父而读书。【是啊,他是为了父亲的期望、要求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是啊,他是为了明白道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2.“光耀门楣”这个词现在我们不太常见到,门楣,就是正门上方门框上部的横梁,现在就是指代门第、家庭。知道了门楣的意思,你能来试着说说你对“为光耀门楣而读书”的理解吗? 【你说得有些道理,其实啊“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在这里是做官出人头地的意思。因为那时候的人觉得做官能给自己的家庭带来荣耀】 3.在其他同学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时,我们的少年周恩来在做什么呢?学生回答。【没错,他在思考】 (出示)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4.周恩来这样异于常人的表现引起了魏校长的注意,魏校长点名让他回答,他是怎么回答的? (出示)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