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 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单而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4.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理由,并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1.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单而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理由,并写下来。
【教学流程】
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回答了魏校长提出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他的答案是: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我仿佛听到了少年周恩来那清晰而坚定的声音。说出这句话时候的周总理年仅12岁,也就比我们同学大了两三岁,这么小的年纪他就有如此志向,我们同学不好奇原因吗?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看看周总理到了奉天后都遇见了什么事,为什么他会立下如此宏伟的志向。
(一)初探“中华不振”
师:12岁的周恩来刚到奉天,伯父告诉他要注意什么事情呢?
生:绕着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走。
师:周恩听到这个叮嘱后是什么反应呢?
生:疑惑不解。
师:面对周恩来的疑惑,伯父是怎么回答他的?
生:中华不振!
师:你们认为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呢?
生:没有振兴,不够强大。
师:伯父说这句话时的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在哪里找到?
生:可以在13-14自然段找到,伯父的动作是“叹了一口气”,神情是“沉郁的”
师:当时的周恩来没能完全理解伯父的话,但是他记住了伯父的表情,这句话深深扎在他的心里。那么后来发生了什么让他明白了呢?让我们跟随周恩来一起,到那个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伯父要说“中华不振”。请同学们自读15-16自然段,边读边批注,分享你读到这些内容时候有什么感受。
(二)寻找“中华不振”的体现
1、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生:大不相同、热闹非凡、往来大多是外国人。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猜到中国其他地方是什么样子吗?
学生分享租界外中国人的生活情况。教师出示历史资料对比中国人的穷困冷清和外国人占据地方的热闹非凡,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不振”的体会。
2、 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师:这个女人的亲人在面前死去却还要被同为中国人的巡警训斥,你有什么感受?
生:可怜;不公平;出人意料。
师: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出人意料?
生:原本;谁知;不但不;反而。
师:请几位同学尝试读出这样一种出人意料的情绪。
学生试读。
师: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出人意料的事情呢?作为中国巡警,明明看到了外国人犯罪,中国人受伤,为什么中国巡警反而要训斥中国人呢?
生: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中国人没有地位,巡警其实只为外国人服务,并不会伸张正义。
出示历史资料,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巡警不能帮助中国人。
师:此时,看到女人如此可怜委屈场面的你,心中在想什么呢?这么惨的一个女人,亲人死去,求助无门,警察不帮助他,其他人帮助她了吗?文中是怎么说的?
3、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师:仔细品味围观人群的动作,你又能想到什么
生:人们很气愤,但是无可奈何。
师:从什么地方能看出来?
生:大家都这么生气了,但也只是握紧拳头,什么也不敢做。
师:为什么围观群众会有这样纠结的反映?
生:不敢反抗,害怕被巡警打,没有人支持他们。
师:请男同学和女同学们分别朗读这一段话,现在你们就是在一旁围观的群众,读出此刻你们的情绪。
(三)读出“中华不振”
师:通过这两个自然段的学习,我们发现了很多中华不振的体会,现在老师有几个问题想问问我们同学。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要绕着外国人走,这是为什么——
生:中华不振哪!
师:我们生活得穷困潦倒,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却热闹非凡,这是为什么——
生:中华不振哪!
师:中国女人被欺负,中国巡警却不敢撑腰,这是为什么——
生:中华不振哪!
师:围观的中国人不敢为同胞讨回公道,只能握紧拳头,这是为什么——
生:中华不振哪!
师:所有我们看到的在奉天发生的一切它的原因都是——
生:中华不振哪!
师:是啊,这个失去了亲人又得不到帮助的女人是多么不幸,看到这一切发生但是又无可奈何无力改变的中国人们是多么不幸。这些悲惨的事情发生在奉天,又不仅仅只在奉天。当时的中国,还有更多这样的不幸与屈辱。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去感受中华不振的屈辱,去感受伯父那一口叹息之中包含的情感。
师:看了这么多资料,我们同学现在的心情如何,有什么想法?
学生分享感受和体会。
师:我们有愤怒,有委屈,有难过。现在我们能进一步感受到伯父那一声“中华不振哪”的叹息了吗。现在我们全班一起说出你看到这一切的内心感叹——
生:中华不振哪!
师:12岁的少年周恩来和我们一样,看到了被外国人占领的地方发生的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