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师
课题名称
遇见未知的自己
科 目
心理
授课年级
五年级
课 时 数
共1 课时 第1课时
课 型
新课
授课班级
1班
授课日期
授课地点
心理室
主题确定理论和依据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针对小学高年级的内容包括:“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随着青春期脚步的临近,五年级的孩子,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但由于自我认识水平的限制,往往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 在自我认识中容易出现偏差。自我意识的形成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认识自己的生理情况(身高、体重、体态等)。2、心理自我:认识自己的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 3、社会自我: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通过本节课,引导学生正确客观的看待自己,加强学生的自我接纳,学会欣赏自己;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自我赋予积极意义,转化成积极的自我效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初步认识自己的方法。
数学思维
对自我有初步的逻辑认识。
问题解决
化解自我矛盾冲突。
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认识自我的兴趣,主动积极的认识自我。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客观的看待自己。
教学难点
从三个方面(生理、心理和社会)进行自我意识训练。
课前准备
截取视频、制作PPT
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发言的要点在黑板上书写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时间分配
导入:点红实验
讲解: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
视频内容:阿姆斯特丹(1972)借用动物学家盖勒帕在黑猩猩研究中使用的点红测验(以测定黑猩猩是否知觉“自我”这个客体),从而使有关婴儿自我觉知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验的被试是88名3—24个月大小的婴儿。实验开始,在婴儿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主试在其鼻子上涂一个无刺激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研究者假设,如果婴儿在镜子里能立即发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并用手去摸它或试图抹掉,表明婴儿已能区分自己的形象和加在自己形象上的东西,这种行为可作为自我认识出现的标志。
讲解:阿姆斯特丹对研究结果经过总结得出,婴儿对自我形象的认识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是游戏伙伴阶段:6—10个月。很感兴趣,但认不出他自己。
第二个是退缩阶段:13—20个月。好奇,但似乎不愿与“他”交往。
第三个是自我意识出现阶段:20—24个月。这是婴儿在有无自我意识问题上的质的飞跃阶段,这时婴儿能明确意识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并立刻用手去摸。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自我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重新认识一下自己吧!欢迎走进《遇见未知的自己》心理课堂。
观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
以此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程学习。
8分
主题活动一:发现不同的自己
讲解:请同学们拿一张纸作为卡片使用,卡片共分为三个部分,“自己眼中的自己”、“自己认为他人眼中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自己”。
同学们先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眼中的自己”和“自己认为他人眼中的自己”。
接着,同学们可以让其他人写下“他人眼中的自己”。
学生活动体验8分钟
提问:(1)自己眼中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自己有什么不一样?
(2)自己认为他人眼中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自己又有什么不一样?
(3)从这个活动中你有什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