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跟着老师朗读文言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 借助注释、插图等了解故事大意,想象画面并讲一讲这个故事。
3. 通过互文比较,多形式朗读等初步感受文言文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插图等了解故事大意,想象画面并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文言文
1.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4课,读(指黑板)——司马光
2.你知道他的哪些故事?
3.是啊,我们一年级时就学过这个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司马光的文章,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4. 你们真会发现!看,左边是现代人写的白话文,右边是古人写的文章,我们叫它文言文。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篇文言文,做一做“文言文朗读者”,好不好? 那就赶紧拿出课文纸,借助拼音,把课文大声读3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数数有几句话。
2. 读完了?发现文章有几句话了吗?来读第一句。
(1)“瓮”的后鼻音读得真标准,谁再来?
▲“瓮”是什么呀?你怎么知道的?
▲看,这就是瓮,口小肚大,有点像现代文中说的——(大水缸),“登瓮”就是——(爬上大水缸),瓮常常用来盛水、盛酒,要是爬上瓮口,摔进去,可能——(淹死了)。
▲谁来把这一短句读好?
▲ 我们一起来。
你刚才把蓝色的这个多音字也读准了。为什么这儿读mò?
▲谁能把这一短句读对?你们组来开火车读。
能把第一句话连起来读好吗?
3.谁来读第二句?
(1)“迸”这个字的后鼻音刚刚读得也特别到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迸”什么意思?
▲说得真好!宋老师觉得“流出”也可以啊,你认为呢?
▲哦,原来是这样,水又快又急,“哗”的一声,全涌了出来(做手势),这就叫(引读)——水迸,你看,文言文用词多精准啊!
▲谁来读好它?一起读。
(2)字音都读准了,好像停顿不大清楚哦,没关系,跟老师来读。
▲为什么老师这样停顿啊?我们来看看它讲了什么,明白了意思,自然就会正确停顿了。
▲这里的“众”指谁? “光”呢?你看,这儿用名指代了司马光整个人。人物后面稍作停顿,句子意思会更清晰。
▲“皆”什么意思?其余小朋友都怎么样啦?什么叫“持石”啊?你们觉得哪个最准确?为什么?
司马光持石干什么?最后水缸被——砸破了。
▲理解意思后,会读了吗?谁来?
(3)可以把第二句话也连起来读好吗?
4.这下我们可以正式挑战文言文朗读者了。自己先练练。
▲我们一起来。
5.同学们,古时候的文章,都是从右往左写的,这样,你们还会读吗?
6.好像难不倒你们。古时候的文章,不仅从右往左读,还没有标点呢,还会读吗?
三、理解文章意思
读了这么多遍,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应该都读懂了吧!好,借助注释,看看插图,同桌合作,一人负责说一句意思,可以互相请教,互相补充。
1.我们一句句看,第一句谁来说?好,请你来,其余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评价。
(1)你觉得他哪里说的好,或者想补充、想纠正的。你来选择同学评一评。
(2)再请一位,看看是不是能在刚才的基础上说得更好。
(3)一群儿童在庭院里嬉戏叫群儿戏于——(庭),那在走廊里嬉戏呢?在树林里嬉戏呢?你还会接着说吗?
(4)了在庭院里嬉戏,叫群儿——戏于庭,那在庭院里唱歌呢?朗诵呢?散步呢?
2.说得真好,来,接着讲第二句。你来,其余同学仔细听哦,他把意思说明白了吗?
(1)他说清楚了吗?
(2)再请一位。
3.有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篇文言文的意思?这可是高难度的挑战。先试着自己说说。
4.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当危险来临时,司马光和其余小朋友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啊?
(1)用文中的词来说就是——(弃去),而司马光呢?(搬起石头砸缸,把水缸砸破了),他的表现用文中的词来概括叫——(持石击瓮破之)。
(2)小朋友,你一边跑一边在想什么啊?司马光,你又在想些什么呀?
(3)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
板书:镇定机智
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谁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如1生读得不好:对比还不够强烈,听老师读。谁来?
▲我们一起来。
▲同学们,你们看,这两篇文章都是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