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古人谈读书
第二课时
教案
一、学情分析
《古人谈读书》分别介绍了各自的读书方法,《论语》在读书方面强调了要谦虚好问、踏踏实实、勤奋好学;朱熹谈了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些古人的读书方法虽不尽相同,但都语言简洁,观点明确,说服力强。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借助注释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去揣摩语言,品味课文大意,体会读书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名人的读书观。感悟古人读书的方法。
2.会读“矣、岂”2个生字,会写“谓、诵”等3个生字。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结合注释和读书体验,理解古人的读书态度和方法。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领悟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熟读成诵:《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新课导入:
(1)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本文由几部分构成,请给第二则古文起一个小标题。
点拨:两部分;《读书有三到》
(2)这两则古文都是关于读书学习的。
(二)掌握重点
1.走近作者:朱熹。
2.识记生字:
(1)心既到矣(yǐ);眼口岂(qǐ)不到乎
(2)谓、诵
3.自主朗读:划分节奏并朗读。
朗读指导:古文中“亦”“岂”前面一般是需要断句的。
教师: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翻译这则古文!
4.互动课堂:自由朗读第二则古文《读书有三到》。
(1)先用“____”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并试着翻译课文大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朱熹告诉我们读书需要注意什么?重点是什么?
5.理解词句:借助注释,掌握大意。
(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翻译: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那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2)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翻译:心不在课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眼不专心,不集中注意力,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讨论交流:作者从反面论述“心不在此”的后果,那么,心到了,读书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心在此,则高度专注,深入思考,正确领会。
(3)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翻译文: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口和眼难道会不到吗?
注意:“急”现在常用的意义是急躁、急促。
6.古今异义: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我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在漫长的岁月里,有些词语的意思发生了变化。可能以前常用的意思变得不常用了,而不常用的意思变得常用了。比如本课中“急”“断”,再比如:走,我们现在的常用的意思是步行,在过去指的是“跑”。(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7.句式学习: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大意:说明了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
要求:仿写反问句。
8.梳理答疑:读书有哪三到?你是如何理解的?最重要的是哪一方面?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三到:眼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