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小学语文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诗词诵读 观书有感教案.doc

320阅读 | 11收藏 | 10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小学语文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诗词诵读 观书有感教案.doc第1页
小学语文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诗词诵读 观书有感教案.doc第2页
小学语文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诗词诵读 观书有感教案.doc第3页
小学语文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诗词诵读 观书有感教案.doc第4页
小学语文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诗词诵读 观书有感教案.doc第5页
小学语文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诗词诵读 观书有感教案.doc第6页
小学语文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诗词诵读 观书有感教案.doc第7页
小学语文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诗词诵读 观书有感教案.doc第8页
小学语文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诗词诵读 观书有感教案.doc第9页
小学语文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诗词诵读 观书有感教案.doc第10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0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晚风挽风 上传于:2024-06-26
诗词诵读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识作者,知诗题 1、同学们,唐朝大诗人杜甫曾经有过这样两句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正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 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作者读书,心有所感,于是写成这首著名的七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教师围绕文本,通过课件演示和语言描述,为孩子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孩子的思绪很快引进课堂,同时运用两句熟悉的读书名言,认识作者,从而轻松地导入课题。】 二、初读古诗,感知音乐美 1、出示全诗,自由读。要求: ①自学生字; ②把诗读通读顺。 【语文教学应遵循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最后回归整体的原则。古诗教学也不例外。教学伊始应让孩子学习生字,通读全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检查读诗情况、正音 ①指名个别朗读。 ②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③分小组齐读。 ④全班齐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要加强朗读训练。朗读应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训练预感的主要途径。作为“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的诗歌,最适宜孩子诵读,多种形式的诵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小组读、齐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同时让孩子初步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享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三、斟词酌句,感受意蕴美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自读探究诗歌的意思 1、自由读诗,注出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讨论学习古诗。(提示: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查字典; 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等方法。) 【叶圣陶学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应充分激发孩子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培养孩子的自读感悟能力。】 (三)、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1、“鉴”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 师: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徘徊”是什么意思?(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倒影在清澈的水中闪耀浮动。)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有感情地读这两句诗。 4、借助图画,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师(板书:景色) 5、老师朗诵这两句诗。学生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感情朗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6、师: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它 暗示了什么?(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四)、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1、“渠”是什么意思?哪得是什么意思? “渠”:它,指方塘。 “如许”是什么意思? 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 “为”是什么意思? (是因为。) 2、把诗意连起来说说。(板书:感想) 3、谁能读好这两句诗? 4、齐读这两句诗。 【词语教学要与作者的精神协同发展。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孩子理解了诗句中的词语,才容易读懂诗句内容,领悟丰富深刻的情感。孩子通过自主、探究,扣住关键字词,如“鉴”、“徘徊”、“渠”等词语,来来回回走几趟,走进诗句,走进作者,从而把握诗意。然后在孩子的朗读中,让孩子与有生命的诗句意象交流、对话、碰撞、提升,从而领悟诗句内涵,这理应是诗歌教学在陶冶人性、增强人文底蕴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四、合作探究,明悟哲理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清澈;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俗话说:有疑则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孩子学完古诗,产生了疑问,为研读古诗埋下伏笔。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质疑能力,激发了孩子的读诗愿望和探究兴趣。】 2、交流: ①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②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③、小结:诗人写本诗是想借此说明读书使人澄明的道理,意在强调读书 的重要。 3、多种形式的感情诵读,背诵全诗。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这时的诵读,既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而且能够在阅读中不断加深对文章的感悟。让学生反复诵读,使孩子始终保持主动参与阅读和思考。同时让学生享受朗读的快乐,在快乐中明白读书的重要,激发读书的兴趣,学以致用。】 五、延伸阅读,拓展诗韵: 出示朱熹《泛舟》诗: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读一读,读出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2、说一说,说出古诗大意。 昨夜江水上涨,巨大的战船就像一片羽毛那样轻飘。回想早先水浅的时候,船怎么推也推不动它,白费了力气,而今江水泛涨,船在江心自由自在地航行,一点也不费劲了。 3、议一议,议出诗歌寓意。 有时费尽心思未必有所成,而有时却是不经意间大有收获。即:“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4、比一比,比出异同。 5、朗读这首诗。 六、激情总结,寄予希望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文章来。 【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景色 天光云影共徘徊。 不断读书 问渠哪得清如许, 汲取新知 感想 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学反思】:   朱熹的一首小诗《观书有感》,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我的教学设计是,待学生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让他们从诗的内容(描写方塘)与题目(《观书有感》)表面的不相关提出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诗歌所要说明的道理。我估计学生都能说到“一个人的聪明来自于他不断学习”这一层意思。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领会“开豁”这一层意思。   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我的预设提出了上述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并通过讨论明确了这首诗是要我们“多读书学习”,可“清如许”对应的意思——心智开豁、敏锐却怎么也说不上来了。于是,我问学生曾经在哪里看见过或者听到过这句诗,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关联起来的?哪知道全班54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很模糊地讲了与诗句只有些许关联的一点意思,其他学生都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哈!看来学生就是“没有源头活水”啊!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利用好这一生成的“资源”,而是习惯性地采取了“填鸭式”教学法,把“标准答案”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当时只是感到有些遗憾,没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诗歌要说明的道理。现在想来,只要把当时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现象与诗句联系起来,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   我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课堂上出现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没有敏锐的反应,如果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谈读书感受,学生对诗的领悟会更深。可我只是想着赶快把知识“给”学生,将来能够应付考试。如果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谈读书感受,学生对诗歌的领悟会更深。   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导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使学生真正领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深刻含义。岂止是读书需要“源头活水”源源不断,作为教师,不也需要“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吗?  【教材简解】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句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体会的。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半亩方塘象镜子一样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出来。后两句的意思是说,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这首诗告诉我们,正象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全诗四句,一、二句描写古人做学问的情况。以古人做学问的实际情形来暗示做学问必须不惜花费毕生精力。三、四句紧紧照应前两句的诗意,由读书引向实践:光靠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肤浅,不够完善,要真切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纵观全诗,揭示做学问的道理,一是“少壮工夫”,二是必须“躬行”,二者密切相依,连成一体,不可偏废。作者似在说明博览群书,深入研究,不断汲取营养,便能豁然贯通,领悟到一种新的境界。  【作者介绍】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