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59-61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六章几何小实践中的一个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本节课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周长是一个数学概念,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他们观察生活,积累“周长”的经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
2、通过图形周长的测量和计算,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并会求多边形的周长。
3、经历探索和交流,发现数学的本质,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
测量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一元硬币、一根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蚕宝宝的爬行比赛。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以春天蚕宝宝的爬行比赛的形式引入新课,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蚕宝宝爬行桑叶一周的长度为他们建立了充分的表象。以表象做支柱,为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自主完善
1、初步认识周长
(1)摸五边形的周长,描述五边形周长定义。
(2)摸桌面,描述桌面周长定义。
(3)小结:围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4)描叶子图。(学习单)
(设计意图:活动一,先是让学生摸一摸五边形的周长,感知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活动二,再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桌桌面,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活动三,描一描,描出叶子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在不断的加深。)
2、判断是否为周长
(1)4个平面图形
(2)2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已经对周长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通过判断是否为平面图形的周长对周长的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
3、计算周长,在方格纸上求周长
(1)出示竹园。
(2)出示格子图。(一格表示1米)
(3)数学书P60,求出竹园的周长。(反馈交流)
(4)(方格隐去)小结:求周长,要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
(设计意图: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首先用学生熟悉的方格纸来辅助学生思考,接着放手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
4、测量并计算周长
(1)出示三角形(无数据): 求出它的周长。
(2)给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