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学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
1.自学内容:《风筝》
2.自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清课文脉胳,研读1、2、3段。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
(2)学习作者的精神。
2、难点:
三、自学提纲
1、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的词语;
2、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3、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理清课文脉胳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11)
第三部分(12)
5、研读第一部分
(1)概括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天,心情如何?
明确:悲哀。
教师:从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天,心里很悲哀,这种悲哀的心情一直到文章的最后,作者是怀着一种悲哀的心情写了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说“悲哀”二字是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6、研讨第二部分第3段
(1)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
点拨:弟弟---- 喜欢
“我”----- 嫌恶,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
(2)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体现了弟弟非常喜欢风筝?
点拨:文中动作、神态的描写。
(3)“我”认为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事,那么“我”认为做什么样的事才是有出息的孩子干的呢?
教师补充:兄弟二人的不同态度,揭露了封建思想对“我”的毒害,而小兄弟因年幼,持有一颗天真的、真挚的童心。
四、自学测评
1、必做题:《同步测练考》1、2
2、选做题:研讨与练习一、1
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
互动学案
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
疑点:圈出其中表示我的动作或神态的字词。你认为作者当时的行为是一种怎样的行为?
解决办法:蛮横无理
难点: 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解决办法:联系文章主旨分析, 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拓展点: 亲情是人间最温暖、最真挚、最美好的感情,在古诗文中有许多描写亲情的语句,你能写出一、二句吗?
解决办法: 回忆所学诗句,正确书写。
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课堂测评
1、反复朗读课文。
2、《同步测练考》5
《风筝》学案设计
第二课时
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
1.自学内容:《风筝》4—12段
2.自学目标
1、研读4—12段。
2、理解难句。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理解难句。
(2)、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2、难点: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工,但是,四面又明蝴是严科,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三、自学提纲
1、朗读第4段,回答:
当他发现我时,为何“便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从“我”的行为,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析,教师点拨)
教师补充:“他向着大方凳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慌地站起来,失了色瑟缩着。”这是对小兄弟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突出了小兄弟被发现后的那害怕心态。“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
2、朗读5—11段,思考、讨论并回答:
A、 事隔二十余年后,我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思想的醒悟)
B、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会么说是“不幸”看了?
点拨:因为意识到自己错了,很后悔和自责。
C、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是不是就让它错下去?我想到了哪些补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