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12 古诗三首 教案.doc

222阅读 | 7收藏 | 10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12 古诗三首 教案.doc第1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12 古诗三首 教案.doc第2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12 古诗三首 教案.doc第3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12 古诗三首 教案.doc第4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12 古诗三首 教案.doc第5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12 古诗三首 教案.doc第6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12 古诗三首 教案.doc第7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12 古诗三首 教案.doc第8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12 古诗三首 教案.doc第9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12 古诗三首 教案.doc第10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0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偷懒熊贪睡兔 上传于:2024-05-31
12.古诗三首 一、课前解析 关注诗人: 陆游(1125年—1210年),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林升(1123年—1189年),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诗人。 龚自珍(1792年—1841年),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关注创作背景: 《示儿》和《题临安邸》都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作。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题临安邸》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没落的本质。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查阅资料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解读主题,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孩子们,诗人艾青曾在诗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也出现在了我们书上的第49页。你知道这句话中的“土地”指的是什么吗? 预设:我们脚底下的大地。 教师小结并过渡:艾青在写这首诗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在疯狂地肆虐中国大地,于是艾青抱着对祖国的强烈热爱写下了这首《我爱这土地》。这个单元我们就要从诗文中去感受自古国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是《古诗三首》。(板书“古诗三首”) (设计意图:通过对单元导语页的解读,使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题,为后续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题 教师提问:我们先来看这三首诗的题目,结合着注释,想想它们是什么意思?并说说你对题目有怎样的疑问? 预设1:“示儿”的意思是说这首诗是父亲写给儿子的。我想知道父亲为什么要给儿子写诗?这首诗里都写了什么? 预设2:“题临安邸”的题是“书写”的意思,结合注释我知道了“临安”是指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而“邸”是指旅店。题目的意思是说,这首诗是在浙江杭州的一个旅店写的。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在那里写诗?那里曾经发生了怎样的事情? 预设3:结合注释,我知道了“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课文中选取的是其中一首。我想知道己亥年发生了什么事情?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感慨? 教师过渡并组织活动:同学们说的很好,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诗题给同学们带来了这么多的思考,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古诗。请你诵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学生自读古诗。 教师组织活动:古诗中有一些字,你是否都认识呢?我们来读一读。 学生开火车读词。 教师组织活动:这些生字同学们都认识了,相信古诗你一定能读的更通顺更流利了。下面我们找同学来把古诗读给大家听。 一人读一首,共找三组同学。 教师小结:这三首诗中究竟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它们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 (设计意图:结合着注释,理解题意并提出疑问,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初读古诗,解决字词读音,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三、学习《题临安邸》 1.学习一、二句 教师组织活动: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二首古诗《题临安邸》。(板书“题临安邸”)这首诗写于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杭州,谁去过杭州?跟我们说说杭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杭州的风景非常美丽,有著名的西湖,景色怡人。 教师提问:诗中哪句话写出了杭州的景色?结合书上的插图,说一说诗人描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作者写到“山外青山楼外楼”,说明山和楼很多,山的后面还有山,楼的后面还有楼。 教师点拨:一句“山外青山楼外楼”,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秀美的江南山水图,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重重叠叠的青山,仿佛出现在眼前。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在这样的美景中,人们都在做些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人们在西湖边唱歌跳舞,诗中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 教师提问:“休”的意思是什么? 预设:停止 教师引导:这么美的风景,跳舞唱歌不是很适合吗?为什么诗人会问出“西湖歌舞几时休”呢?谁来根据你课前查阅的资料跟我们说说此时的临安发生了什么? 预设:我来跟大家说说当时的历史背景,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了北宋首都汴梁,并且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建立了南宋。 教师点拨:临安就是南宋的都城,有一个成语叫做“偏安一隅”,指的就是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关于这段历史谁还有补充? 预设: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当时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没有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进取,不想着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教师引导:是的,就像同学们所说,达官贵人在这里不是商讨恢复中原的大计,而是天天寻欢作乐,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快停止呀!此时诗人内心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预设:我觉得是诗人内心很失望,很愤怒。 教师引导:请你体会着他质问、愤怒的心情,读一读前两句。 生朗读一、二句。 2.学习三、四句 师:谁来给我们读读后两句? 学生朗读。 教师出示资料:你了解汴州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引导:通过阅读资料,汴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让我感觉十分的繁华! 教师提问:南宋权贵们为什么把杭州当作了汴州? 预设1:因为杭州的风景很美,温暖的风都把他们吹醉了,他们以为自己还是在汴州。 预设2:因为当权者非常的腐败、昏庸,不懂得进取,没有抱负。 教师引导:你怎么理解“暖风熏得游人醉”的“醉”呢?(板书“醉”) 预设:游人都沉醉在了美景中。 教师点拨:这里的“醉”不单单是被美景陶醉,更是“醉酒”的“醉”,也是“醉生梦死”的“醉”。醉了的不仅仅是游人,更是指那些当权者呀!对于这样的现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和态度呢? 预设1:作者非常不满意,不喜欢。 预设2:作者并不支持。 教师点拨:北宋灭亡,南宋的王公贵族们不是卧薪尝胆,不收复中原,却在这里醉生梦死,作者是多么的心痛啊!难怪他要问“西湖歌舞几时休?”!请你体会着作者的这份心痛,读一读后两句诗。 学生朗读三、四句。 教师引导:从这首诗中,你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预设:从中我读出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教师引导:(板书“悲愤、担忧”)诗人对国家的命运是多么的担忧,对当权者的醉生梦死、苟且偷安又是多么的悲愤啊!我们体会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教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题临安邸》这首古诗,感受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同时,借助资料,我们了解了南宋时期的历史,查找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古诗的背景,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南宋政权懦弱无能,但也诞生了大批爱国志士,除了林升外,还有一位南宋诗人同样心怀国家,至死都不忘收复失地、祖国统一,他的名字叫做陆游。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设计意图:结合资料,有助于学生了解古诗创作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法,为今后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品读了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课下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1.背诵《题临安邸》2.找到古诗《泊秦淮》,读一读。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祭、乃”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谁来给我们背一背? 找一名学生背诵。 教师引导:你还记得这首诗写了什么吗? 预设:《题临安邸》写了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诗人看着这样的景色问道,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止呢?暖洋洋的风吹得当权者醉生梦死,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汴州啊! 教师过渡:作者通过诗句,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对当权者纸醉金迷、苟且偷安的不满、愤怒。南宋的诗人们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出了自己深深的痛惜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南宋诗人,他的名字叫做陆游。他又有着怎样的愿望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示儿》。(板书“示儿”) (设计意图:通过对《题临安邸》的复习回顾,唤起学生对南宋时代背景的记忆,为学习《示儿》作了铺垫。) 二、学习《示儿》 教师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示儿》这首诗是父亲写给儿子的,那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呢?谁查到了相关资料。 预设:这首诗是诗人陆游八十五岁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 教师组织活动:同学们,这首诗比较好理解,接下来请你在小组内和同学们进行交流,结合注释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开始吧! 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哪个小组代表来和我们说一说你们小组的交流成果?谁来说前两句? 预设: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是空的。但让我悲伤的是,没有办法看到祖国统一。 教师启发思考:如何理解“万事空”呢?(板书“空”)那个小组再来说一说? 预设:“万事空”就是指人死了之后所有事情都和我们无关了。 教师提问:但唯有一事还不空,那就是祖国的统一。(板书“不空”)陆游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后两句呢? 预设:是说等到朝廷的军队向北进发,平定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祭拜我的时候将这个消息告诉我。 教师提问:诗句简单易懂,同学们理解的都很好。诗人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皆空,一切都与他无关了,为什么他还要让儿子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呢?这不是前后矛盾吗?从中你能感受到陆游怎样的心情? 预设1:我感受到了陆游深深的爱国情怀,他特别放不下国家。 预设2:我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