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doc

131阅读 | 4收藏 | 3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doc第1页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doc第2页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doc第3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3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粟米 上传于:2024-06-19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品味语言,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在飞机遇险的时候,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把自己的伞包送给一个小女孩,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全中国的人爱戴他,全世界的人也爱他,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表哀悼之情,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他在12岁时就说出了一句令所有人都喝彩的一句话,你知道他是谁吗? 2、生齐读课题,谈谈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师做点拨:“崛”是兴起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 (二)感知文本 1、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在初读课文时,要求: 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拼读生字,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意思,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二、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最容易。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嚷”读后鼻音,“惩处”中“惩”读二声,“处”读三声,“范”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中的撇点不能写成半圆。 2、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哪几件事?并找出相关段落。 引导生以“地点、人物、事件”为线索进行概括,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理清课文结构,明确: 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三件事: 周恩来来到沈阳,与伯父的对话(1~6)。 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目睹妇女受人欺凌却无处说理(7~8)。 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三)探究脉络 1、初步探究,找切入点: 问题: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文中的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几次? 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找出本文的关键词“中华不振”,在文中出现2次,进而引导生划出句子. 2、比较阅读,交流发现:让生反复阅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处出现的“中华不振”有什么不同,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仔细比较阅读会发现:第一次的“中华不振”是由伯父告诉周恩来的,第二次的“中华不振”是由周恩来自己亲身体会到的。 3、默读课文,交流感受:通过让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文中的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划出相关句子,然后在班上交流感受,通过交流,有的同学会说:我从伯父的话语中能感受,有的会说:从妇女的哭诉中感受。 (四)精读体验 1、角色朗读,把握情感: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对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地方,师给予及时的指导:例如,当读到“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这句时,要引导学生读出周恩来不解、追问的语气,体现他对这些事情的关注;读到“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外国人却可以,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这句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