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常用表格
课题
花城出版社2012版一年级上册第11课《感知音的高低(四)》
课型或模块
唱歌课
学校
年级
一年级
执教人
教学目标
设计提示:教学目标请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参照,每一课可重点采用一至两条学科核心素养。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1.审美感知;2.艺术表现(创造表现含于此中);3.文化理解(包含传承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和理解世界各民族多元音乐文化)。
1. 复习巩固“3、5、6”3个音的手号,学会“2”的手号。
2. 能自己打手号演唱歌曲《牧童谣》的1、2、4小节的旋律,并随音乐演唱歌曲。
3. 能用“1、2、3、5、6”创编旋律并打手号演唱。
4. 能听辨出“1、2、3、5、6”,用手号表现音高关系并唱出来。
教学重点
学会“re”的手号,并打手号唱出歌曲的第1、2、4小节的旋律。
教学难点
准确地用手号表示音高,唱准每一个音。
教学内容分析
《牧童谣》是一首由“2、3、5、6”4个音组成的短小歌曲,全曲上、下两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分节歌,整首歌曲大量使用衬词“那斯那斯嗨”每段只有一句歌词,以一三段问、二四段答的形式呈现。音乐优美抒情,表现了牧童们放牧时悠然自得的情形。本课内容丰富,歌曲短小却五脏俱全,非常适合一年级的学生感受音高,巩固、学习手号。
教学策略
在演唱过程中用钢琴辅助学生调整音准、帮助学生记忆音高。
用手号直观地启发学生理解音的高低,识别每一个音的唱名及音高。
强调听辩游戏,让学生更乐于、更专注地感受音的高低。
歌曲设问并回答,让学生更快地记住理解歌词,更投入地进行表演唱,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出示旋律,启发学生用“12356”的音创编歌曲,激发低年级孩子的创作欲。
让学生在钢片琴上敲击出音符,自己动动手来感受音高。
通过演唱对比,感受不同的演唱形式带来不同的音乐情绪。
感受相同音乐形象的不同音乐类型,感知不同音乐体裁的表现形式。
教具学具媒体准备
教具准备:钢琴、竖笛、钢片琴、ppt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教与学的评价手段运用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复习导入(复习小音库里所储存的音符) 教师弹奏钢琴,复习“1、3、5、6”手号及音高
学生回顾小音库的音符,并演唱出来;记忆教师的声音,打手号唱出小音库里的音。
钢琴、ppt课件、
对学生的音准音高和歌唱状态进行评价;教师打手号示范,要求学生记忆音高。
通过复习演唱与记忆,模仿演唱音符,学生加强对音高的概念、把握音准以及对手号的运用。
展开阶段
新课教授
(一)学习新的音符2(re)
1、教师弹奏1.2.3.5.6学生找出有何不同,教学生打2(re)手号。
学习“2(re)”的手号,唱准音高,通过音高排列图展示音的高低。
新课教授
(一)学习新的音符2(re)
1、学生发现新的音符2(re)并学打2(re)的手号,通过音高排列图感知音的高低。(从低到高演唱音阶,再从高到低演唱音阶)
钢琴、ppt课件、钢片琴
1、对学生的音准、手号打法进行阶点评。
1、在听辨中发现新的音高伙伴“2(re)”,初步感受“2(re)”在音高排列中的位置,学会“2(re)”的手号。
2、用小音库里面的5个音符玩游戏,教师指唱音程,学生倒过来打手号演唱(如1—2,2—1)
2、学生打手号唱音程。
2、教师指唱小音库里的音符玩游戏,先是二度,再上升到四度、五度。对学生音准及发声给予阶段性评价。
2、学生打手号唱准音库里每一个音所构成的音程。
3、视唱旋律
(1)划拍演唱旋律。
3、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划拍视唱旋律。
3、对学生的旋律视唱与表现作形成性评价。
3、巩固音高的记忆,培养学生的视唱能力,不断调整音准。
4、小小作曲家游戏。
出示节奏卡片 1 32 24 |1 ( )||、 5 65 24 |1 ( )||、 5 32 24 |( ) 2||。选用小音库里的音(12356)其中一个或两个音来创编一条属于自己的旋律。老师先示范 1 32 24 |1 ( )|| QUOTE 。教师示范第一条,第二条旋律学生在括号处填入4分音符,第三条旋律学生在括号处填入两个八分音符。
4、学生打手号演唱一遍老师创编的旋律,学生创编,选用小音库“12356”里的其中一个音填入到旋律中的括号内,第一个学生填四分音符,第二个学生填八分音符,演唱自己的作品并用钢片琴表现作品,全班同学一起演唱。
4、对学生的创编对学生的创编旋律及乐器表现给于鼓励和肯定,在学生演唱及时调整学生的音准,学生在此过程中收获自信,得到提升。
4、学生用小音库里的音创编旋律,体会创编旋律的乐趣和奇妙。用乐器和声音来表现音乐,感受音乐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学唱新歌《牧童谣》
1.师生合作接龙演唱旋律,学生看教师手号演唱音符。
(二)学唱新歌《牧童谣》
1、学生看教师手号演唱长音。
钢琴、竖笛、钢片琴、ppt课件、多媒体音频
1、教师在此过程中打手号调整学生音准,检验学生对之前知识,进行形成性评价。
1、巩固学生对手号的掌握。
2.解决难点。(第3小节)
2、学生打手号放慢速度演唱第三句歌谱。
对速度和旋律记忆提要求。
2、加强对歌曲难点的学习。
3、教师清唱歌曲,教师问,学生答。
师:这段好听的旋律来自于一首好听的歌曲,歌曲里面有问题问大家,请你们认真听。
3、学生听教师的演唱回答问题。
激发性评价。
3、为揭示课题做准备,使学生更乐于、更专心聆听。
4.揭示课题
(1)师:这段好听的旋律来自于湖北民歌《牧童谣》,《牧童谣》是牧童演唱的歌谣。
(2)学生聆听范唱,找出最深刻一句,教师猜想“那斯那斯嗨”是牧童放牧与小动物的有趣对话或两个山坡的牧童在打招呼。
4、学生了解歌曲的基本信息,初次聆听音频,找出印象最深的一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那斯那斯嗨”的意思。
4、初次聆听,对歌词形成初步印象。
5.教师解决难点(第3小节歌词)。
教师问,学生回答,第3句教师用歌声问学生歌声回答。
5、学生用歌声回答教师提问。
5、用歌声鼓励学生演唱,给予学生肯定。
5、记忆歌词和较难的旋律。
6.钢琴伴奏,学生演唱最后一段。
6、学生跟钢琴伴奏演唱最后一段。
6、对音准、演唱状态、速度、歌词提出要求构成阶段性评价。
6、稳固学生节奏、速度、音准。
7、教师引导学生背唱最后一段的歌词。
7、师生合作演唱,师问生答,学生背唱最后一段歌词。
7、要求学生替你自己的声音、听老师的声音,把声音融到集体才是最美的,鼓励学生记忆歌词。
7、接触一问一答的歌唱形式,要求背唱最后一段歌词,为后续合作表演做准备。
8、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请两个小朋友扮演两边山坡的牧童表演展示(提示学生动作和歌唱状态。)
教师吹奏竖笛,并用竖笛伴奏。
8、学生分组合作表演展示。
8、鼓励、引导学生表演做示范,用表演带动演唱,两者缺一不可。竖笛的加入更能烘托气氛。
8、个别学生做示范,提升教与学的目的性,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合作表演艺术形态。帮助学生融入情境,营造画面感,寻找契合音乐情绪的声音,学会更易于理解歌曲。
9、生生合作
9、积极踊跃参与表演的个别小组合作表演。
9、对学生聆听这一音乐活动提出更高要求,对感受音色部分做出评价。
9、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合作表演展示的机会,共同表现音乐。
10、歌曲处理
教师把抒情的《牧童谣》变得活泼起来。教师范唱,1、2句连贯,3、4句跳跃。教师用动作带领学生做处理。
师生再合作,师问生答。
10、学生认真聆听找出表现歌曲活泼的乐句和方式。
10、对学生的听辨与感受、演唱表现作出激励性评价。
10有感情地表现歌曲,通过演唱对比,感受不同的演唱形式带来不同的音乐情绪。
结束阶段
三、总结
1、湖北民歌《牧童谣》。
2、小音库里的新朋友“2(re)”,以及用于写作《牧童谣》的音符。
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并在演唱歌谱中找到写作《牧童谣》的音符,并打手号由低到高演唱。
多媒体课件
概括总结
明确教学目的,完善知识结构。
拓展阶段
欣赏钢琴作品《牧童短笛》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关于牧童的歌曲,其实还有关于牧童的乐曲。(教师简短介绍《牧童短笛》)
学生认真欣赏钢琴作品《牧童短笛》
多媒体课件
总结性评价。
感受相同音乐形象的不同音乐类型,感知不同音乐体裁的表现形式。
课后反思
《感知音的高低》教学反思
——从教学设计到课程完结的得与失
要备一节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备班级。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花城出版社2012版一年级下册第11课《感知音的高低》,本节课分为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复习学生之前储备的音乐知识—“小音库里的音及手号”,并在此基础上加入新的音符2(re)以及学习2(re)的手号。第二板块是歌曲《牧童谣》的学唱。《牧童谣》》是一首由“2、3、5、6”4个音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