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的反弹高度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实验收集数据,在用分数表示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分数在学习实验中的应用,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在实践活动中,激发起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问题意识,积累猜想验证、小组合作、比较分析、探究交流等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3.使学生在亲历对实验数据进行教学处理、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合作测量、收集数据、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分析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关系,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 教学准备】: 场地、充足气的足球、篮球、排球若干个,一个充气不足的篮球,测量用尺,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媒体出示几组同学们玩球的图片)
谈话引入:这是老师在体育课上拍到的镜头,老师知道体育课上大家都喜欢玩球,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三种球。(出示三种球:篮球、足球、排球)
2.引出课题:当我们将这些球从一定高度抛下后,它们都会反弹。 (板书:反弹)
3.游戏引出问题:
①(出示两个同样质地但球内空气含量不同的篮球)选两名学生上台30秒比赛拍球,其余学生做评委。
②交换球再拍一次。
③交流感受,体会是球内空气的含量影响了球的反弹高度。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球内空气)
4.小结揭示课题:球内空气含量不同,球的反弹高度不同。 (完整板书课题:球的反弹高度)
5.提出问题:球的反弹高度除了与球内部的空气含量有关,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初步探究 简单了解与球的反弹高度有关的部分因素
1.猜猜球的反弹高度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同桌或四人一小组讨论)
2.集体交流,随机验证。 针对学生的交流,教师进行相关演示,并完成板书: (球的材质、下落高度、接触面、拍球力度、球的大小……)
三、提出猜想
1.提出问题:如果从同一高度用同样的力度将这三种同样充足气的球落向同样的地面,这三种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
2.初步猜想:不同球的弹性是不一样的。(板书)
3.(出示两个同样材质的篮球)提出问题:这两个充入同样多的空气的篮球的弹性一样吗?
4.初步猜想:同一种球的弹性是一样的。(板书)
5.提出质疑:这两条结论是否正确呢?(师在板书旁打上问号。)
6.过渡:学习数学需要进行大胆猜测,但科学的结论需要通过精确的实验获得。虽然我们没有条件进行精确实验,但我们可以依据现有条件完成模拟实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积累有效的探究活动经验。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是负责任的态度。在有些情况下,猜想比教会证明更重要,有了猜想,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因为这是学生自己提出的猜想,所以在后面动手操作、合作实践获取验证数据时会特别地投入而专注。】 四、实验验证
(一)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点
1.讨论实验方法 师:我们要怎样进行研究呢? 学生讨论、介绍自己设想的实验的步骤。
2.观看操作视频 师:认真观看这一组同学是如何操作的,并思考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3.播放课前录制的一组同学合作实验的视频。
4.交流汇报,明确实验各步骤中的注意点:
①测量时的注意点。
②落球时的注意点。
③观察球的反弹高度时应注意些什么?
5.出示实验要求: 选择不同的高度做三次实验。
(1)三次实验的下落高度分别为100厘米、120厘米、150厘米。
(2)小组分工活动并填好记录表。(组员分工:落球人员,测量人员,观察人员,记录人员)
(3)注意点:
①将球的上沿与高度齐平时可以用平直的工具(如书本、直尺等。)
②测量时将尺子拉直与地面垂直,量准数据。
③观察反弹高度时要仔细,及时标记,若看不清可以重复一次。
(二)分组合作实验,收集数据
1.四人小组讨论分工。(提示:即使分了工也应相互配合)
2.组长领球带领组员到指定地点合作完成实验,并及时填写好实验记录单。 3.教师在各活动小组间巡视、指导。
4.对记录结果进行计算,得出“每次实验中球的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把分数都全部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然后进行对比、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操作与思考的过程,积累有效操作的活动经验。可以这样说: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是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活动图式”。经验与活动是紧密相连的,经验在活动中产生,又在活动中体现;经验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活动是经验的源泉。此环节让学生人人参与实验操作,人人有探索实践的机会。学生不再是单纯地看数学、听数学、说数学,而是自己做数学、猜数学、找数学。学生在自主分工、合作实验,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实验数据的全过程中,能积累、提升丰富而有效的操作经验。】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