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 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单而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4.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理由,并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1.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单而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理由,并写下来。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学们,这句话是谁说的?对,12岁的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说的。
“中华”指的是哪儿?“崛起”是什么意思?对,中华指的是我们的祖国,崛起就是振兴的意思。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没错,为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师:那么是什么让小小年纪的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愿呢?
师:你说是因为他看到中华太贫穷,太落后了。
师:对,因为当时中华不振!今天我们就跟周恩来一起去感受一下那时候的中国。
二、耳闻“中华不振”
师:请大家看课文,12岁的周恩来到了哪儿?
师:嗯,东北沈阳。当时东北沈阳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 :哦,是帝国主义在华争夺的焦点。你们怎样看待这个 “焦点” ?嗯,说明很多国家都关注东北,都想占领它。还有同学说都想从这抢点东西和得点好处。
师:是的,当时中国的东北,资源比较丰富。而且当时的政府处在内忧外患之中,没有能力与侵略者进行抵抗。
师:请大家看ppt上的材料,读了这些材料你有什么感受?是的,当时太乱了,人们太穷了。就是在中国的这个时候,就是在这样的东北,它还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就是在这争夺的地方,外国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播放租界地照片)
师:他们生活得很好,繁华热闹。就是这片繁华、热闹的地方,伯父告诉周恩来不能去,因为那是外国的——
师:对啦,租界地。那老师有疑问了,一般租用别人的土地不是用这个“租借”吗?有借有还,办事不难。文中的这个“界”在土地上一般用在什么情况下?
师:非常好,界限,国家与国家的分界线。作者在这里用这个“界”字,你能感受到什么?
师:帝国主义列强把这儿当成自己的。是的,“租界”是指强迫中国把土地“租借”给他们,不由得中国不借。所有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过得随心所欲。对比伯父觉得怎样?
师:嗯,难过、无奈。请大家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周恩来和伯父的这段对话。
三、目睹“中华不振”
师:伯父不让去租界的不解一直存在周恩来的心中,所以有一天周恩来闯进了租界地。我想问一下,你们回家能用闯进这词吗?去商场、公园玩能用闯进吗?
师:请你,对,不用,说明这儿的土地,中国人做不了主。那周恩来在租界首先看到了什么?
师:嗯,你找到了文中的这句话“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正当他被繁华的景象所吸引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师:没错,一个妇女的丈夫被洋人的车轧死了,洋人不认错,中国巡警还训斥她。
师:是的,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场面吧。谁能谈谈?
师:哦,妇女“衣衫褴褛”说明她生活很困难。洋人“得意扬扬”说明洋人根本没有觉得自己错。
师:一个外国人,敢在中国的土地上藐视法律法规,这完全是因为——
师:对啊,中华不振。大家想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这种交通事故怎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