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14文言文两则:学弈 教案.doc

89阅读 | 3收藏 | 6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14文言文两则:学弈 教案.doc第1页
14文言文两则:学弈 教案.doc第2页
14文言文两则:学弈 教案.doc第3页
14文言文两则:学弈 教案.doc第4页
14文言文两则:学弈 教案.doc第5页
14文言文两则:学弈 教案.doc第6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6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远处有人家 上传于:2024-06-23
《学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写弈秋教两个人学生下棋的事,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课文文辞凝练,含义深刻,是孟子的传世之篇。《学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没有采取逐字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没有讲解古汉语知识,而是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以读代讲,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文言文,又设置了给两人起名字(用不同的词语描述两人的学习情况)给自己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预测一下俩个人的未来。“学弈新传”为题,续写课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专心致志对学习的重要,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 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讨论、分析,并领悟文言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 以读促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把“读”贯穿于教学始终,并把“读”进行了层次设计:教师先朗读,生边听边画节奏,激发诵读兴趣。接着学生根据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读,做到读得流畅自如。然后再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最后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讨论、分析,并领悟文言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学习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适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每一环节的安排都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变枯燥乏味的课堂为津津有味的乐园。教学活动犹如一泓活水,充满新意,充满了乐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警句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名言警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好请同学们先来读一读吧。(师出示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谁来说一说这几个警句的意思是什么?    3、师小结:这些警句说明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而且大家不难发现这些警句都是用文言文写的。用文言文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文言文就是古代的书面语,也是我国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可以提高我们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会使我们变的更聪明。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好吗?师板书,读题。 二. 知作者 1.(师导入)同学们,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孟子也是中国文坛上一位很有名的作家。那孟子又是何许人也?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学生自由谈)    (学生1: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生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他还著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句。学生3:孟子是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2.师小结:是啊,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是爱读书,爱学习的同学,关于作者同学们已经做了详细说明,现在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好吗? 三、解题目 1、(师导入)同学们,文言文的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的文眼,了解了题目的意思,文章的大意就基本弄懂一半了。同学们知道我们这篇文章题目的意思吗?(学习下棋)弈:围棋;下棋。 2、请大家再读课题,想想你知道了什么,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自由交谈;如学生甲:我想了解谁跟谁学下棋?学生乙:怎样学下棋的?学生丙:他们学习的结果如何?) 3.师导入:(同学们都很聪明,问题提得都很好。)现在我们将一起学习课文寻找答案好吗? 四、晓内容 1、学习文言文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是——读。那老师先给大家范读,同学们听准字音,画出停顿,再评议。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也像老师这样读读课文。 3、指名读,再评议。 4、这篇古文,我们如何理解它的意思呢?(对照译文来理解。)同桌对读理解。 五、悟道理 1、师导入:(同学们刚才都认真的读了这篇文言文,也对照译文了解这篇文言文的意思,那么现在,谁能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2、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一样吗?从课文哪里看出来的?(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3、师:那是什么原因呢?是为是其智弗若与?(生答:非然也) 4、师:好,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是何原因呢?让我们一起来小组合作探究。(出示合作提示:1.请第一小组的同学,看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那两个人是如何学习的。2、请第二小组的同学读一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