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司马光
教材p.102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司马光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用文白对照的方法来理解词句的意思。从孩子认知出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从而在走进文本情境中深入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组织语言讲述故事。
【学习方法】
练习强化法,通过反复练习写生字,提升汉字书写能力;朗读法,运用多种方法充分进行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看图猜文法,观察插图,利用插图读懂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最后串联起这个故事。
2课时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文言文吗?你们想知道什么是文言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短小精练的文言文。(板书:司马光)(生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1.教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强调停顿处,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1)指生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名学生朗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字进行警示。
(3)学生齐读生字,强化记忆。
3.教师以正常速度范读课文,读出恰当的停顿。学生跟读,读流利。
4.全班齐读。(课件同步出示停顿。)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5.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句,小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6.课件出示“瓮”的图片,再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的插图,思考本课的生字在文中分别是什么意思。提示:可以看注释,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7.学生猜测,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庭:庭院。 登:爬。 跌:跌倒。
众:大家。 弃:扔下,丢下。
光:指司马光。 持:拿。
8.默读课文,尝试用一句话概括大意。(司马光砸瓮救落水小伙伴。)
9.齐读课文,读准停顿。
10.学生自由读课文。
指导书写
重点生字:
司、庭:是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笔顺是先外后内。
登:上宽下窄,右上部分是两点。
众:注意第二个“人”的捺变点。
弃:上部稍小,点画居中,下部横画宜长。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配乐自由读课文。
3.读准了文言文的节奏,能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那么故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看一看。
探究新知
一、理解句意,感知大意。
1.引导学生使用结合课文插图、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主理解句意。
2.默读课文。思考:
(1)文中就只有司马光一个孩子吗?还有哪些人?(提示:群儿、一儿、众、儿)
(2)这些孩子在干什么?请圈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戏、登、跌、去、持、破)
3.过渡:这么多孩子在一起玩耍,一定很有趣!我们一起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吧!
(1)课件出示课文第1句话。
句段1: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①学生默读,思考:“群儿戏于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地点:在庭院里。
人物:一群孩子。
事件: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
②“群儿”“戏”可以联系生活猜测意思,重点指导对“于”的理解。
群儿:一群孩子。戏:玩耍。于:在。
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用文言文来写就是“群儿戏于庭”。那么,如果一群孩子在园中玩耍呢?就是“群儿戏于园”。在树林中嬉戏呢?就是“群儿戏于林”。
③朗读指导: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玩得多开心哪!注意读出开心、高兴的语气。
④“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中,“登”就是“爬”的意思,“足”就是“脚”的意思,“没”就是“淹没”的意思。
⑤朗读指导:上一秒还在嬉戏,下一秒就掉入瓮中,然后水一下没过头顶,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了,要读出快、紧迫的语气。
⑥引导学生串联这句话的意思,指生回答。
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一个孩子爬到瓮上去玩,失足掉入瓮中,一下子被水淹没了。
⑦指生读,齐读。
(2)课件出示课文第2句话。
句段2: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①当看见有人掉进瓮中,其他的孩子有怎样的反应?能想象一下他们当时的样子吗?“众”指什么?“弃”“去”又怎么理解?结合注释理解“皆”的意思。
②引导学生想象当时其他孩子的心理、表情